科技與人權
資料驅動(data driven)科技對隱私權帶來的挑戰是人權議題中最迫切的新興領域。雖然是私部門促成了許多大數據及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突破,如今政府部門也亦步亦趨,設法借助這些創新科技的力量。資料驅動科技若被使用正確有可能為社會帶來許多益處,但卻也對人權構成不可忽略的風險。
其中科技如何幫助政府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特別受到關注。所謂「智慧政府」計畫承諾以更有效率、更平易近人的方式提供服務,也許看似無害,但大量資料蒐集和集中化卻也可能讓政府或商業實體有機會透過分析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s)追蹤及進行其他目的外利用 。
臉部辨識科技(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FRT)是一個通稱,意指一套使用人臉來驗證或識別個人身分的應用程式。在全球案例中,臉部辨識科技被許多國家用來監控民眾及人權捍衛者的行動,像是紐約警方對非裔平權運動參與者的騷擾,中國對新疆民眾所採取的大規模監控等,都是透過臉部辨識科技才能執行。
隨著精密的間諜軟體攻擊事件與透過智慧型手機操作的網路釣魚層出不窮,加上人臉辨識科技興起,數位監控在各方面對人權捍衛者的威脅與日俱增。網路攻擊者對不斷更新的保護措施發展適應力極高,因此安全團隊若想保護運動者們的安全,就將面臨一場貓抓老鼠的諜對諜遊戲。
即使受到完整保護的手機系統也會被攻擊者成功破解,像這類的情況已越來越常見,許多肆無忌憚的駭客試圖在軟體裡鑽漏洞,進而獲取利益,形成一股快速發展的「零時差攻擊(zero-day exploit)」現象,安全團隊面臨這些情況,肩上背負的壓力可說是越來越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