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歐洲的公關攻勢流於空洞

自從一年前抵達布魯塞爾以來,中國駐歐盟使團大使蔡潤一直行程滿檔。

無論是在社群媒體上、與商業人士的午餐會中、國慶酒會現場,或是自在各大新聞平台的專欄裡,他始終致力於展現中國與歐洲「和平合作、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的願景。

蔡大使所呼籲的緊密關係,建立在一系列具有強大象徵意義的紀念時刻上,例如中歐建交 50 週年(中國駐歐盟使團為此舉辦藝術比賽),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80 週年(蔡大使與中國政府如今稱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時也是聯合國成立 80 週年。

然而,這些看似無害或笨拙的敘事,其延續實際上源於一種對人權現實的危險忽視。這些遭刻意忽略的現實,正深刻形塑中國與台灣許多人日常生活的樣貌。

過去幾年來,中國政府頻繁發表高層聲明,強調和平的重要性,並將自己定位為多項國際衝突的調解者,從俄羅斯與烏克蘭,到緬甸軍政府與武裝組織,再到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

然而,中國政府卻同時允許軍火與物資出口至蘇丹與緬甸,以及將審查與監控技術輸出至巴基斯坦、哈薩克與所羅門群島等國。

中國已明確表示,在對俄關係上,兩國是「真朋友」、「好鄰居」,中國市場將持續對俄羅斯企業開放。

台灣

中國所宣稱的「崇高」外交理想與其實際行動之間的矛盾,在台灣問題上表露無遺。近年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持續擴張軍事力量,同時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領導階層也頻頻發表具挑釁意味的言論。

目前,台灣正面臨中國軍方不斷升級的軍事威脅,戰鬥機與軍艦例行跨越台灣海峽中線,並在島嶼周邊進行大規模的封鎖演習。

此外,習近平主導下的決策機制高度不透明,使得外界難以評估當前局勢的危險程度。

這一切都顯著提高了暴力衝突的風險,危及無數民眾的生命,並在社會中引發恐懼與不安。年長者與兒童等弱勢群體尤其受到影響。這些行動不僅具有象徵性,更是刻意試圖恐嚇並削弱台灣公眾與民間社會的信心與穩定,對人權構成明確且迫切的威脅。

同時,根據台灣國安局,2024 年中國針對台灣的假資訊行動包括高達每日 240 萬次網路攻擊,並結合多種形式的「混合戰」手段,侵蝕台灣的和平與穩定,侵害人民的基本權利。

中國與台灣當局都必須確保一個有助於言論自由的環境,其中包括促進自由、獨立且多元的傳播生態。

然而,北京當局當前的強勢姿態,與其在歐洲宣揚的和平言辭形成鮮明對比。

若中國如其在紀念活動中所聲稱的那樣,深刻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帶來的破壞,那麼中國就應當承認,威脅台灣數百萬人民的生命與自由,無疑是在背棄其自稱已汲取的歷史教訓。

評估中國對「對話與合作」承諾的另一項指標,是觀察其所倡導的「真正的多邊主義」是否在國內轉化為具體的改善。

然而,這些改善的缺失在聯合國多項人權條約審查的結論性意見,以及中國的普遍定期審議(Universal Periodic Review)結果中表露無遺。

儘管中國政府在回應並參與這些國際人權機制方面有良好紀錄,但過去十年來,仍幾乎未採取任何實質措施,落實所獲建議。

維吾爾族、香港、西藏

中國未落實所獲得的人權建議,具體例子包括對新疆維吾爾族群的鎮壓、將全國各地捍衛人權行為定罪、侵蝕香港自由,以及持續削弱西藏人民文化與語言權利的行動。

這些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系統性的人權侵害,理應受到國際社會的嚴格審視。然而,當歐洲國家在雙邊互訪或中歐峰會期間試圖就這些議題展開對話時,中國政府卻一再將人權關切視為「干涉內政」或侵犯國家主權。

與多數歐洲國家不同,中國並未向聯合國人權專家機制發出常設邀請,反而玩起了選擇性開放的極端遊戲。 

中國外交部在過去十多年裡,忽視了多位關注公民、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利等議題的特別程序任務負責人之訪問請求,卻加速批准其他特定報告元的訪問,例如聯合國單方面強制措施負面影響問題特別報告員(UN special rapporteur on the negative impact of unilateral coercive measures)。

這種任意的多邊主義侵蝕了國際信任,亦破壞了中國聲稱維護的合作與和平原則。這應成為歐洲領導人的警示:若他們選擇輕信中國官員的言辭,就必須同樣準備好要求中國政府為其行動負責。

在中國停止對台灣及其他地區的威脅,並解決國內的人權侵害之前,其「合作夥伴」的說辭終將流於空洞。

唯有正視這些矛盾,國際社會才能共同建立一個以真正的和平、正義與相互尊重為基礎的未來。


文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
2025 年 10 月投書 euobserver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