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人權】新冠疫情將瓦解隱私的最後一道防線?

 

文/國際特赦組織科技部主任譚雅.奧卡羅(Tanya O'Carroll)

 

自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爆發之初,許多科技公司都爭先恐後地推出新產品;無論是科技巨頭,或是尚未為人所熟的新創公司,都搭上了這個趨勢。這些科技企業一直盼著醫療業「遭遇亂流」的革新時刻來臨,只是到來的過程和預期的不太一樣。然而,他們在這波危機中獲利的時候,我們的個人隱私卻可能遭受嚴重損害。

 

2019年底,出現越來越多關於神秘病毒的傳言,人們暗地裡談論疾病沒有解藥。不過早在這之前,全球的生物科技已經蓬勃發展,現已有不可勝數的科技公司提供人們各式各樣的服務,無論是依照你的基因打造健身計畫,又或是根據你的腸道菌種提供個人飲食建議,各項功能面面俱到。這些科技企業和背後的創投公司深信,依照個人健康數據發展的人工智慧科技,有著極具潛力、規模龐大的市場,而科技業龍頭當然也想分一杯羹

 

這些公司蠢蠢欲動已久,因此當疫情一爆發,馬上就駛向通往鈔票的捷徑。今年3月,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邀請各界展開會議,諸如醫療新創公司、科技大廠、保健政策主要參與者都齊聚一堂討論新冠疫情的對策。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為了建立病情資料庫(Covid-19 Datastore),順勢默許將英國數百萬人的健康數據紀錄交給科技龍頭公司如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和 Google 手上,甚至連極具爭議的資料探勘公司帕蘭泰爾(Palantir)也在其中。這些公司建立的資料庫從許多來源蒐集個人健康資訊,這之中當然也包含病毒檢測的結果。另一方面,科技新創公司如 EverlyWellLet’s Get CheckedCircleDNA 原先主打居家檢測產品,提供人們基因和血液方面的診斷結果,現在也轉往銷售Covid-19病毒檢驗組。

 

儘管這些科技企業以快速的應變能力著稱,卻也常打破規矩,惡名昭彰。這種侵犯生物資料的監控科技若成為新的常規,首當其衝的便是我們的隱私權。

 

這次疫情讓這些科技企業得以伸手索取個人健康數據,對他們而言是前所未有的好機會。

 

對科技公司來說,若要發展足以獲利的人工智慧,需要非常龐大的資料庫來培訓。然而,歐洲和美國長期訂下嚴格的數據隱私制度,屢屢讓那些覬覦從中獲利的企業碰壁。因此,私人企業若想取得這些健康數據,方法之一就是和政府攜手合作。這樣一來,即使帶不走人民的病歷資料也無妨,因為他們可以直接依此開發人工智慧,這就如同開啟了數據寶庫的大門。而這也是為什麼像帕蘭泰爾(Palantir)這類的資料探勘公司,平日可以輕鬆賺進百萬元合約,卻願意以低報酬協助政府建立Covid-19疫情資料庫。

 

科技公司若想取得這些健康數據,還有另個辦法,就是直接伸手向顧客方取得,並私下建立自有數據庫。Google 早已想到這個方法,因此在2019年底以21億美元收購穿戴科技公司 FitBit,而該公司的執行長當然也多少知情,便說「Fitbit 最終還是離不開個人數據」。

 

這種向消費者直接取得數據的過程,一直以來都是居家診斷產品的常見模式。由於產品公司直接和顧客端接觸,他們便能透過徵求消費者同意的方式,取得個人基因方面的資料,或其他私人健康數據來研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司基本上就可以不受限地使用這些數據。基因技術公司 23andme 就是例子之一,該公司透過分析個人DNA來追溯血統的技術,蒐集了大量消費者的行為、健康、及基因方面的數據,並將這些資料販售給製藥名廠 Big Pharma 和生物技術公司,從中獲取數百萬的利潤,行為極具爭議。

 

這種商業模式的問題在於,一旦消費者按下了「我同意」,個人的健康數據便將流入市場,而企業會怎麼利用這些數據,永遠超乎消費者的想像和理解範圍。無論是廣告商或製藥公司,都可能利用這些基因數據訓練人工智慧技術,藉以找出特定健康狀況的高風險族群——不過這些預測結果背後的科學基礎仍是一大問號。而保險公司就能透過這些大數據產出的預測結果,鎖定客戶群和客戶的保險金額。同時,執法單位也早已在未知會也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握有這些私下建立的基因數據。

 

這就是在監控科技之下,資本主義運作的機制:這種商業模式雖提供了我們許多數位服務,然而實際上,這些公司不僅奪取個人數據和注意力,也出賣了我們的數據資料;他們從一開始的目的就是大規模挖掘個人資訊,進而找出群眾的習慣和偏好,最終影響人群。2019年,國際特赦組織曾提醒,這種「以監控為本的商業模式」強迫人們做出如《浮士德》般的危險交易,將會對人權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人們為了換取現代世界的科技便利,不得不犧牲個人隱私數據和權利。然而這並不是合法的交易;即使許多公司聲稱取得了消費者的「同意」,也不能依此合理化其侵犯隱私數據的行為。

 

隨著公司企業搶著把數據市場帶往檯面底下,我們的生物辨識數據也將淪為籌碼,不用想也知道後果會有多可怕。

 

就如中國碳雲智能(iCarbonX),這家公司被稱為「生物科技界未來的Google」,光看其野心就可預見未來潛藏的威脅。根據報導,碳雲智能希望蒐集更多有關身體的數據;該公司計畫將基因序列、多次驗血的數據結果、微生物基因體(microbiome)分析、來自穿戴健身裝置及「智慧鏡子」的生理數據,全部結合在一起,打造前所未有的智慧科技。據公司執行長形容,前述提到的「智慧鏡子」目標在於「精確顯示個人的3D影像,包含脂肪、肌肉、身形、臉部辨識、和皮膚狀況都能分析」。而碳雲智能網站上近期的主打產品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Covid-19病毒檢測組

 

Covid-19 疫情雖然不是洩漏隱私的元凶,但似乎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然而現在的情況很明顯,若我們想解封和病毒共存,就必須不斷進行高階的大規模人口檢測。

 

這也代表病毒檢測開啟了新的主要市場。不過,無論是健保署、雇主還是私營公司,皆須確保人民檢測病毒時,其個人數據不會被用在任何其他用途。這場疫情危機中,保護個人數據也許聽起來不像首要之事,但若我們現在不劃清界線,維護我們的健康數據,那麼在疫情結束之後,有朝一日我們將承擔後果。

 

 

 了解更多|延伸閱讀 

【科技與人權】國際特赦組織呼籲禁止使用臉部辨識科技進行大規模監控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