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以性別平等聞名,但社會美好的外表下,卻隱藏著歐洲最高的性侵比率。國際特赦組織於發布《還我尊重和正義!丹麥強暴倖存女性克服障礙,追求正義》報告中指出,法律瑕疵、普遍迷思以及性別刻板印象,使得強暴犯能夠一再逃過法律責任。該報告也揭露,女性及女童受害於過時且危險的法律,她們通常不會報案,因為害怕不被採信和社會汙名,她們也普遍不信任司法體制。
「儘管丹麥在性別平等議題上形象良好,丹麥女性,丹麥女性真實境遇卻明顯不同。極高比率的性暴力不受法律制裁,過時的強暴法律也不及國際標準。」
「沒有雙方同意的性行為即是強暴,事實就是這麼簡單。法律若無法正視這項事實,女性將暴露於性暴力的危險之中,並加深檢討受害者、性侵犯有罪免責的文化,從遊樂場、更衣室、警局到證人席,丹麥普遍的迷思和刻板印象又使得這些有毒文化更加根深柢固。」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庫米.奈杜(Kumi Naidoo)表示。
儘管丹麥政府近期採取措施改善強暴倖存者尋求法律的管道,極高數量的受害者仍沒有報案,即使女性真的尋求警方協助,訴訟或定罪的機率也非常低。2017 年經歷性侵或性侵未遂的女性之中(根據司法部估計有 5,100 人,近期研究則估計 24,000 人),僅有 890 人向警方報案,其中 535 件成功起訴,最後僅有 94 起定罪。
司法體制根深柢固的偏見為定罪率極低的原因之一。害怕不被採信、自責心態,以及不信任體制都是性侵事件隱匿不報的原因。
飽受折磨的經歷
一項研究採訪 18 名超過 15 歲、曾遭強暴的女性,結果指出倖存者認為報案過程及後續事宜造成極大的精神痛苦,這項發現也和非政府組織、其他專家和相關當局研究一致。
許多強暴倖存者面臨輕視、責怪和充滿偏見的態度。倖存者告訴國際特赦組織,害怕不被採信,甚至害怕遭到警方及司法官員責難及汙辱,都是不選擇報案的主要原因之一。
39 歲的記者 Kirstine 曾四度嘗試向警方報案。第二次報案時,警察帶她至警局的小房間中,警告她如果撒謊的話將面臨坐牢的風險。她描述報案過程等同於「忍受新的恐懼、羞愧和羞辱」,她也告訴國際特赦組織:「如果我當時才 20 歲,我很可能在第一次嘗試報案之後就放棄了。」
另一名女性告訴國際特赦組織,她在投靠警局後備感威脅:「我當時只有 21 歲,兩名男子就那樣坐在那邊盯著我,跟我說:『你確定你想要報案嗎?』...那時候我只不過是『宣稱』自己遭強暴的年輕女性。」
雖然丹麥有全國警察準則(National Police Guildelines)導引警方處理性侵案件,現今警方執行上除了不一致,更常常無法遵循這些準則和國際標準。報案的女性面臨法庭上冗長的程序,這些經歷令人痛苦且結果時常令人極為不滿。
Emilie 告訴國際特赦組織,就算她再度被強暴,她也絕對不會向警方報案。
「當他們真的把我推向法庭,那種過程幾乎就像重新經歷強暴的過程,最後你只覺得自己更糟,好像『這是我的錯,是我做錯事的。』」
以暴力來定義性侵
根據丹麥於 2014 年正式簽署的《伊斯坦堡公約》(Istanbul Convention),強暴以及其他非合意、具性含意的行為必須列為犯罪行為。然而,丹麥法律仍未將強暴的定義以「缺乏積極同意」為基礎,而是將強暴定義於「是否受到肢體暴力、威脅、脅迫,或受害者是否處於無力還擊」的情況。
法律或執法單位假定,受害者並無肢體抵抗即是給予同意,此態度造成諸多問題,因為「非自願性癱瘓(involuntary paralysis)」或「動彈不得(freezing)」為遭遇性侵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專家認為此現象在遭受性侵時非常普遍。
將重點擺在抵抗和暴力而不是合意基礎,不但會衝擊強暴報案情況,也會影響大眾對性暴力的了解,這兩個層面都是預防強暴和預防有罪免責的重要關鍵。
修法的必要
丹麥政府近期成立專家小組,提供新措施幫助強暴受害者在訴諸司法體制時,能夠接受足夠的支援和專業治療。雖然國際特赦組織樂見這項措施,組織仍認為政府須更加大膽,修法將性侵定義以合意為基礎。
要能改變態度並實現正義,修改現行強暴法為不可或缺的一步。儘管如此,還是需要更多改變才能影響制度和社會。當局必須採取合法途徑,確保社會各層面的強暴迷思和性別刻板印象能夠鬆動,且接觸強暴倖存者的專業人員必須接受充足且持續的訓練。學生也需從小就接受更全面的性教育和提升性別意識的課程。
「藉由修改過時的法律,並終止現行訴訟過程中檢討受害者和負面刻板印象的文化,丹麥有機會加入現正席捲歐洲的改變浪潮。勇敢的女性帶領這個浪潮,讓歐洲八個國家修法採行以合意為基礎的強暴法定義。」
「這項改變浪潮在丹麥和其他歐洲國家幫助女性免於受到強暴,也代表未來世代的女性將不再懷疑被強暴是不是自己的錯,或是懷疑強暴犯是否應受到處罰。」
瞭解更多|事件背景
國際特赦組織分析歐洲 31 個國家的強暴法律,發現只有 8 個國家實施以合意為基礎的法律,這 8 個國家為瑞士、英國、愛爾蘭、盧森堡、德國、賽普勒斯、冰島和比利時。
在其他歐洲國家,強暴罪刑成立的法律條件為暴力或威脅的證據,但多數強暴案件並非如此。
包含國際特赦組織在內的社運者持續發聲呼籲合意性行為的重要性,丹麥現在正處於是否搭上改變浪潮的抉擇點,其他像是芬蘭、希臘、西班牙、葡萄牙和斯洛維尼亞等國家也正處於相同的情況。
國際特赦組織將持續監督歐洲各國的情況,呼籲以合意為基礎的法律,並挑戰普遍於歐洲的強暴迷思。在 Case Closed 報告的 11 年後,2019 年 4 月,國際特赦組織針對北歐五國(丹麥、芬蘭、挪威和瑞典)的強暴法律求助管道,發布區域報告:「還我尊重和正義!丹麥強暴倖存女性克服障礙,追求正義」。
對於強暴法修改的呼聲,激起丹麥司法部長的正面回應
在發布新報告指出丹麥強暴倖存者尋求正義的阻礙後,國際特赦組織表示,樂於見到丹麥司法部長 Soren Pape Poulsen 呼籲訂定以合意為基礎的強暴法律。這是相當重大的進展。
Soren Pape Poulsen 於三月表示,現今有「新立法的需要;性行為必須出於合意。」針對此聲明,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庫米.奈度表示:「我們歡迎丹麥司法部長選擇表態支持國際特赦組織的呼籲,以合意性行為為基礎來立法。」
「我們和倖存者一同爭取更好的司法管道,我們十分期待草案。但這只是拼圖的一小塊,且新法必須要得到各部會的支持。任何法律都必須搭配良好的執行程序,且必須實施適當的性教育,並提高人民意識以打破強暴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