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瑞典認清「非合意性行為」即為強暴

文/ Katarina Bergehed 國際特赦組織瑞典分會女權資深政策顧問

2013年,三名遭控使用酒瓶強暴一名15歲女孩至其流血的男子獲法院裁定釋放,此消息撼動了瑞典社會。判決指出:「人們進行性行為會自發地對對方身體做出自然動作,不會尋求同意。」法院的判決與其暗指女孩拒絕打開其雙腿有可能是「害羞」的表示,成為激起廣大抗議聲浪的催化劑。(三名男子後來在上訴法院中獲判有罪。)該案形塑了國內新一波名為「FATTA」("Get it")的運動,該運動致力讓法律承認一個簡單的事實:非合意性行為即為強暴。

5年過後,在全球#MeToo運動的浪潮下,FATTA運動達成了目標—瑞典國會在2018年5月22日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新法。

新的性行為合意法會使更多強暴案獲得起訴。現行法律規定須證明加害者「使用肢體暴力、威脅、脅迫,或受害者是否處於無力還擊的情況」。但在7月1日在瑞典實施的新法中,與非自願參與的一方進行性行為即屬違法。參與者必須口頭同意或清楚表示他們想要進行性行為。處於被動並不代表自願參與。

瑞典的決定反應出全球正廣泛討論以「積極同意」(affirmative consent)為基礎的強暴法,德國美國數州(如加州)已進行改革,將積極同意入法。即使以「缺乏積極同意」為基礎來定義強暴並不新穎,也沒有突破性,多數歐洲國家仍然沒有據此修改其強暴法律定義。

即使批准了針對婦女暴力的約束性條約《伊斯坦堡公約》(Istanbul Convention),瑞典仍只是西歐國家第10個承認「非合意性行為即為強暴」的國家,只有其他9國(如將英國視為一個司法體系的話就是七國)有相似的強暴定義。其他地方的刑法仍以「使用肢體暴力、威脅、脅迫,或受害者是否處於無力還擊的情況」為基礎來定義強暴。

西班牙在5月的判決尤其令人震驚,法院駁回對5名男子的性侵指控,轉而判處較輕微的性虐待罪名,即使該案受害女性沒有同意進行性行為。此案顯示出人們對於強暴犯罪缺乏理解,並凸顯司法機構對受害者毫不尊重。成千上萬人對司法體系如此對待受害者感到憤怒,因此走上街頭;此案也顯示出西班牙極需改變。如果瑞典案有任何值得借鏡之處,此案其實可以作為推動改革的鑰匙,雖然改變並不容易。

有些評論家已傾向論定是#MeToo運動促成瑞典產生改變。他們指出,眾多的標籤和工作場合請願已在溫斯坦(Harvey Weinstein)性侵事件後風靡整個國家:#withwhatright (法律界)、#standtoattention (軍方)、#deadline (新聞界)、 #technicalfault (科技業)、#lettherebelight (宗教界)、#academetoo (學界) 和#onourterms (保險業)。

儘管在#MeToo運動的相關倡議中,超過70,000名女性在大約50個部門中撥打相關電話,此浪潮無疑引發了公眾壓力,倡議改革的運動其實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瑞典的女權組織和社會運動者已經為此倡議了10年以上。2008年,我參與草擬國際特赦組織的《結案報告》(Case Closed),並目睹幾年來性犯罪調查委員會促使此法改變的過程。

瑞典的#MeToo運動以「Allavi(我們都是)」為標籤橫掃各工作場所。臉書社團中有超過57,000名女性集結起來,而許多人第一次分享他們遭受性暴力的經驗。

隨著2018瑞典大選逼近,「合意性行為」成為一項選舉的關鍵議題,跨黨共識產生,總理Stefan Löfven甚至因此發言表示:「這應該很明顯。性應該要基於自願,如果不是自願,那就違法。如果你不確定對方是否自願,請停止。」

此類公開聲明對於改變公眾態度極為重要。而前路依舊漫長。根據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在2016年針對以性別為基礎的暴力進行的調查,將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說,「在特定情況下」,非出於意願的性行為可以被正當化。例如人處於酒醉狀態或藥物影響而自願跟某些人返家、穿著暴露衣服、沒有清楚說「不」或沒有還擊。

即使人們預期「理想」的強暴受害者會反擊加害者,但「動彈不得(freeze)」已被專家認可為在性侵害中非常常見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例如,一項2017年的臨床研究發現,在298起個案中,有70%的強暴倖存女性,在事發當下陷入一種「非自願癱瘓」的狀態。

2018年5月投票通過新法的瑞典踏出了重要的一步,瑞典刑法終於符合國際人權法。瑞典跟隨冰島(於3月修法)的腳步,我希望其他北歐國家也紛紛開始效法。4月,挪威的政治人物才以極少的差距投票反對立新法,但運動者們仍然沒有放棄。丹麥和芬蘭的運動者和相關組織也正積極倡議,推動類似提案。

前路漫漫,如果我們的政治人物展現一丁點的勇氣、擁有那些拒絕沈默的女性們一點點的勇氣,法律就能改變。我們就再也不用表示 #MeToo了。

此篇文章首次由 Time雜誌刊登。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