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人權委員會逾九成預算遭刪減,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擔憂影響人權保障 

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於本日針對國家人權委員會預算遭大幅刪減,舉辦「預算刪減達96.93%,衝擊不利處境群體權益」記者會,邀請國家人權委員會王幼玲副主任委員、鄒筱涵執行秘書、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林仁惠理事長與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牛暄文理事長出席發言。 

目前在野黨佔多數的立法院,在2025年1月21日三讀通過了中央政府2025財年的預算。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立法院削減的預算總額達到2076億新台幣(占總預算的6.6%,與過去3年的平均刪減數相比,是過去的6倍),行政院於是在2月27日提出覆議案,但仍在昨日(3月12日)政遭立法院否決。

國際特赦組織與許多其他人權組織也在今年2月發表聲明,特別關注此次審查中與人權保護相關的許多預算被刪減或凍結,並擔憂將嚴重影響台灣政府履行和尊重人權的義務。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林仁惠亦代表本會就此議題發言,其發言全文如下: 

預算刪減達96.93%,衝擊不利處境群體權益

發言者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林仁惠: 

這次中央政府 2025 年度預算刪減案,不僅會對政府運作產生影響,讓我們更關切的是會對台灣的人權保障構成嚴重威脅。 

此次預算刪減直接影響了許多與人權保障密切相關的預算項目,包括促進性別平等、落實《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ICERD)、《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ICCPR)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ICESCR)國家審查結論性意見的預算。此外,許多推動氣候正義(如再生能源與淨零排放)、原住民族發展與教育等關鍵預算也被刪除或凍結。 

更令人擔憂的是,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經費也遭到大幅削減,在履行人權監督與調查職責的能力大幅受限,恐難以獨立運作,不僅讓台灣人權政策遭受重大挫折,甚至人權倒退的危機。雖然部分極端的刪減提案,如行政院「人權與轉型正義處」及「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籌備處預算的提案已被撤回,然而,整體預算削減將對台灣人權保障體系帶來嚴重衝擊。 

根據《巴黎原則》,國家人權機構應在法律、成員、運作、政策與資源控制上維持獨立性,並確保獲得充足經費,以有效履行其職責。然而,立法院的預算削減已經對國家人權機構的獨立性與效能帶來質疑。立法院削減這些資源的行為,不僅違反《巴黎原則》,更可能構成人權侵犯,因為它影響弱勢社群/不利處境群體維護基本權利的可用資源,並阻礙了政府履行人權義務。 

人權預算削減,影響弱勢社群/不利處境群體

預算削減最直接的受害者,是社會中的弱勢社群/不利處境群體。沒有足夠的機構資源,政府將難以落實平等反歧視的政策、提供社會保障與健康權等基本服務,這將進一步加劇社會不平等。 

根據國際法,政府在進行財政調整時,應遵守以下原則: 

  1. 緊縮措施應該是暫時性的,僅適用於經濟危機期間; 
  2. 符合人權標準,不可削弱人民的基本權利; 
  3. 必要且合理,應優先考量其他可行的財政替代方案; 
  4. 避免歧視,確保不利處境群體的權利不受不成比例的影響; 
  5. 保護核心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確保所有人能夠獲得基本服務; 
  6. 決策過程應透明並納入公眾參與,特別是受影響社群及族群的意見。 

台灣政府不僅有義務確保所有公民的基本人權,還應透過充足的預算分配,建立一個非歧視且具尊嚴的人權保障體系。 

國際特赦組織與台灣多個人權團體在此嚴正呼籲立法院: 

  1. 儘速提出補救措施,確保國家人權委員會能夠有效運作,維持獨立性; 
  2. 確保人權保護預算不被進一步削減,尤其是針對弱勢社群/不利處境群體的資源; 
  3. 以符合人權標準的方式進行財政調整,確保政府不會因預算削減而違反國際人權義務。 

台灣經歷了許多歷史創傷與掙扎,才成為目前亞洲在人權狀況扮演引領者的國家。我們不希望看到台灣在人權保護上開倒車,影響最需要支持的群體。期盼各黨在立法院能夠展現政治決心,落實對人權的承諾,確保人權資源不被犧牲,並為所有人建立一個更加自由與平等的社會。 

 

記者會照片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