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韓的生活》:沒有選項的人生,脫北者眼中的真實北韓

文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難民倡議專員 周雅琥

在生產鴉片的罌粟花農場裡,身著制服的北韓學生在一片花海中彎腰採收罌粟籽。學生們圍繞著金日成雕像進行清掃工作,在農地徒手以人糞施肥。這是脫北者趙恩實(音譯)的親身經歷,也是許多北韓青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國際特赦組織韓國分會北韓議題專家崔在勳(音譯)長年關注北韓社會人權議題和拘留設施中人權狀況的變化。他在過去10年間深入訪談500多名脫北者,將61名脫北者故事集結成冊,於2023年出版北韓人權證詞集《60+ Voices》(台灣分會中譯版《我在北韓的生活——聽見脫北者最真實的聲音》),而趙恩實的人生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北韓學生強迫勞動 職業由國家分配

趙恩實出生於黃海北道平山郡,在鄉村地區度過童年後,與父母向北遷往咸鏡北道清津市,並於2019年脫北抵達韓國。趙恩實小學時期,住家附近種滿美麗的罌粟花。每當放學後,教師便會帶領學生進行農村勞動,前往農場採收罌粟籽。當時她與同學對鴉片生產一無所知,只是依照指示行事,小學生們受罌粟粉末香氣吸引,舔食後紛紛感到睏倦。後來她才知道看似普通的花田,其實是國營鴉片農場。

像這樣的勞動,是每位北韓學生必須服從的義務,即便週末也需在清晨集合準備外出勞動。鄉村地區的勞動包含採收罌粟籽或為玉米田除草;都市地區則像是如清潔金氏家族銅像、灌溉草坪、修築鐵路、甚至是冬季上山砍伐原木等勞務。趙恩實透露自己曾在大學期間前往農地勞動,徒手持乾燥人糞施肥長達12小時,至今仍深感衝擊。

由於北韓學生從小學起便被強制加入各式國家組織,她在求學過程中一路加入朝鮮少年團、社會主義愛國青年同盟、及紅色青年近衛隊,並在大學期間接受軍事訓練。提起校園生活,趙恩實介紹北韓正規教育課程內容基本上與南韓並無太大差別,卻將金氏家族歷史與革命精神列入課綱,因此所有學生皆會謹慎對待,避免相關成績不佳。此外,學生服裝與髮型也受到規定,無法隨心所欲打扮。

北韓男女皆須服兵役,男性需服約10年,女性則需約6年,人民當中只有極少數能就讀大學。北韓並無職業選擇自由。在少數情況下,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可動用關係選擇職業,然而大多皆由國家分配職業,並且工資低廉,近似於提供無償強迫勞動,使趙恩實感嘆往往月薪僅能勉強購買一瓶燒酒。

「農夫的命就是無限循環。」包括農民在內,一些工作將毫無選擇地傳承給下一代,使子女被迫繼承父母職業。具農民身分的脫北者表示,提供農民子女進入大學的名額極為稀少,與農民女性結婚的男性即使職業不同,也可能被安排到農場工作,使男性伴侶有所顧忌而不願與之結婚,北韓平民人生受職業所左右。

觀看韓劇可判死刑 強迫學生參加公開處決

金氏家族統治北韓至今70餘年,現由第三代金正恩掌權。近年北韓政府對人民的壓迫漸趨強烈,人民言論與表達自由遭到嚴格箝制。儘管在北韓得以使用部分電子產品,卻無法連接網路。尤其在中國北韓邊境,北韓為防範人民使用中國電波對外聯繫,更加嚴厲管制電子產品,並設下電波阻斷裝置。警察會在路上隨意攔下民眾進行檢查,若遭認定犯有「非法行為」將受到懲罰。手機與筆電除了通話與玩陽春版遊戲外,並無太多功能,所以聽聞許多脫北者初達韓國時,對於可以直接用電子產品與世界各地互動感到訝異。

北韓同時透過立法手段緊縮言論自由,自2020年以來已頒布三大惡法。其中《反動思想文化排斥法》控管南韓等外來文化輸入,持有外國電影、戲劇及歌曲者可判5年以上勞動教化刑,而試圖散播違法素材者最重可處死刑;《平壤文化語保護法》則嚴禁人民使用南韓語氣與詞彙,違反者最高亦可判處死刑。

崔在勳補充,根據脫北者的證詞,公開處決至今仍然存在。死刑大部分以槍決行刑,少部分則執行絞刑,在拘留設施等非公開場合內亦有將人毆打至死的情況。趙恩實約在2017年也曾遇見因信仰宗教遭以「迷信」罪名公開處決的情事。「國家就是要讓青少年看到有人死去。」據她所述,在北韓有義務觀看公開處決,學校甚至必須派出一定人數出席,要求學生基於教育目的觀看。

跨越邊境將即刻射殺 鴉片冰毒充當藥物

在遷徙與行動自由方面,北韓人民同樣遭到剝奪權利。趙恩實解釋,北韓人民無法自由出國旅行,連在北韓境內移動,多數情況下都需取得許可證明。北韓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強化邊境圍欄。崔在勳強調,當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進一步加強邊境管制,並以防疫為由,於2020年起在邊界設置1至2公里寬的管制區,且命令軍隊發現脫北者穿越邊境時當場射殺。2000 年代至2019年以前,每年超過千名脫北者穿越邊境進入韓國,然而疫情後脫北者數量銳減,2023年人數僅有2019年的一成。

疫情對北韓人民帶來的挑戰不止於此,北韓醫療因資源不足無法正常運作。在物資短缺的情況下,北韓人民僅能使用鴉片或冰毒等毒品,充當治療疾病與暫時止痛的藥物。崔在勳舉例當北韓疫情嚴峻時,當局並未針對公眾施打疫苗,而是使用不科學的民俗療法進行應對,呼籲人民使用食鹽水沖洗鼻腔,表示此舉能將病毒排出抑制感染,無法保障人民健康權利。

市場經濟興起 國內貧富差距嚴重

趙恩實展示簡報上的圖片,對比建築擁擠且簡樸的北韓其他地區,高樓大廈林立的平壤彷彿屬於另一國度,顯示兩者間存在巨大經濟落差。儘管北韓官方自我定調為社會主義國家,且以往人民確實仰賴配給過活,在1990年代中期歷經稱為「苦難行軍」的大饑荒後,社會體制幾近崩潰,導致民間市場經濟興起。北韓眾多地區從事仰賴人力的傳統農業,除了極少數富人與經商成功者,多數人民仍然依靠穀物維生。公共建設方面,只有醫院等大型設施才有供電,一般家庭難以使用電力。談起北韓社會現況,趙恩實說明個人商店受益於市場經濟而迅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北韓邊境貿易往來頻繁,使人民累積私人財富。除了義務教育,近幾年北韓也興起私人家教等資本主義社會下存在的機構。

趙恩實在2019年4月離開北韓,逃往中國後途經寮國與泰國,最終於同年6月入境韓國,在脫北者中花費的時間相對短暫。談及脫北原因,她對按照國家規畫度日的人生感到不滿,長大成人後,意識到為何自己連髮型與服裝都需受國家干涉,進而體認國家過度的管制與監視。隨著隨身碟等媒介在北韓逐漸流通,她接觸到韓劇與南韓音樂後更加了解韓國,加上先前已有親戚成功脫北,有管道聯繫中國掮客,進而興起逃往南韓的念頭。

2019年時,雇用協助掮客的金額約美金1到2萬元,但疫情後邊境管制嚴格使脫北更為困難,費用因此飆漲至5到6萬美金。面對如此高昂的金額,趙恩實解釋,許多脫北者透過已前往韓國賺錢的親友提供金援,才得以湊足脫北費用。

駭人聽聞的政治犯收容所 賭上性命的逃亡

脫北者無法確保旅途一帆風順。縱使脫北者成功離開北韓逃往他國,亦可能成為人口販運的受害者,或遭到邊境警衛隊逮捕並遣返北韓。資料顯示,中國於2023年下旬遣返約600名脫北者,而2024年4月約有60人遭到遣返。一但脫北失敗,將可能被關進管理所(亦稱政治犯收容所),面臨一連串拷問及刑求等不人道待。「與其被送到政治犯收容所,還不如死了更好。」趙恩實透露自己在脫北期間一路隨身攜帶毒藥和刀具,打算萬一真有不測便一了百了。

據外界推測,北韓目前約有3至5座已知的管理所維持運作。國際特赦組織曾發起全球連署,呼籲北韓廢除位於咸鏡南道耀德郡的15號管理所,並於2012年遞交請願書予北韓駐瑞士使館。儘管北韓當時並未公開回應,隨後耀德收容所經過觀察顯現停用跡象。崔在勳將耀德收容所與台北地圖相互對照,其空間約佔台北市一半,可見建築規模巨大,在進一步比對該地區2017年與2022年的衛星影像,發現後者建物痕跡變得不明顯,因此推測收容所現已停止運作。不過,在資訊極度封閉的北韓,收容所更是難以接近,因此所有推測仍待證實。

國際特赦組織如何應對北韓人權議題

除了積極關注北韓拘留設施的動向,國際特赦組織長年關注北韓人權議題,並進行其他行動。在1969年,國際特赦組織年度人權報告中首度於南韓篇章中提及北韓人權問題,報告表示難以取得關於北韓資訊。1979年,特赦組織公開發布委內瑞拉詩人阿里・拉梅達(Alí Lameda)的證詞,他於1967年至1974年間被關押在北韓拘留中心。此書成為國際間首次實際在北韓遭遇監禁者留下的證詞資料。1991年,國際特赦組織藉跨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大會在平壤舉辦時,會見最高人民會議官員,並就北韓法律制度進行問答。1994年,組織發布報告,首次向國際揭露北韓管理所的真相,促使當時許多政治集中營撤廢或改組。近年來,除上述廢除耀德管理所的連署行動,國際特赦組織也持續出版相關人權報告,並積極觀察北韓人權動向。

當被問及北韓政治犯在收容所內所受之壓迫,與台灣、南韓戒嚴時期的政治受難者經歷是否類似時,崔在勳明言,台韓兩國的政治犯收容所遠遠無法比擬北韓的規模。北韓收容所更像是二戰時期的集中營。近期幾乎未有政治犯成功從收容所內脫逃。2020年以後,北韓人權議題發展遭遇新難題,現今國際社會充滿各式議題,因此相對分散大眾對於北韓的關注,且疫情後北韓資訊相較以往更難以取得,導致公眾討論度因而下降。儘管如此,崔在勳對於北韓人權的變化趨勢仍抱持樂觀態度,表示目前政治囚禁過程中的拷問與刑求程度較以往已趨緩許多,且北韓人民亦更加了解人權概念。

脫北者在南韓的生活

儘管來自北韓,趙恩實認為自己脫北者的身分並未對她在南韓的生活產生影響。制度層面上,南韓法律將脫北者視為南韓公民,並且對其提供經濟、醫療、教育等相關援助。她自認在南韓並未感到許多負面眼光,在向在大學結識的友人表明身分後,友人也不會對此持有任何特別想法。

提到未來展望,趙恩實對於未來無太大要求。相較於在北韓必須聽從政府工作安排,甚至無法獲得相符的薪資報酬,在南韓只要願意且努力,不管什麼領域都可以賺到錢,所以已經覺得很滿足了。她目前每年會有一兩次機會透過中國無線電波與北韓家人聯繫,但因避免家人陷入危險,每次都需謹慎行動。不過,她非常喜歡目前在南韓的生活,若有機會也會希望家人能前來南韓。

對於脫北者在南韓的生活,在崔在勳採訪過的脫北者內,年輕一代在北韓時多半已接觸過南韓文化故較快融入社會,然而少數長者因親友都在北韓,且在退休後才脫北,在南韓少有如職場等機會與社會上其他人互動,所以較容易感到孤單且難以適應新生活,反而希望返回北韓。

國際社會共同挑戰 重視人權的台灣應向難民伸出援手

面對中國北韓邊境管制嚴格化與兩韓關係緊張,崔在勳明言,目前對於北韓人權議題倡議的階段性目標,是希望人權議題不會被政治軍事外交議題搶走太多版面。今年年底在聯合國普遍定期審議中,北韓需要對人權議題做出回應,他期許大眾對於北韓人權議題持續保持關注。

由於各種人為暴力和衝突,全球尋求庇護的人數連續12年一再創下新高。根據聯合國難民署報告,截至2024年4月底,全球已有1.2億人被迫流離失所,相當於全球每69個人當中就有1人被迫流離失所,佔全球總人口的1.5%。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尋求庇護者來到台灣,台灣至今卻仍未通過難民相關國內法律,使包含脫北者等逃離母國者無法來台接受庇護。儘管內政部早在2005年提出《難民法草案》,各版草案卻歷經立法院多屆審議未獲通過而延宕至今。

行政院於2022年公告「國家人權行動計畫」,將難民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定為指標。台灣已將許多聯合國的人權公約變成國內法,因此應同樣通過《難民法》,成為協助所有來台尋求庇護者的國家。雖然北韓與台灣之間的地理距離不如與南韓般相近,使用的語言也不相同,若台灣政府通過難民法,世上便多了一個重視自由、人權與尊嚴的國家,提供脫北者一個嶄新的開始。

《我在北韓的生活》書籍介紹

內容簡介:國際特赦組織南韓分會採訪近百名離開北韓前往南韓的脫北者,編纂成北韓人權證詞集《60+ Voices》。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從教育、拘留設施與不人道待遇、社會、職場、監控生活、經濟等6大主題中,精選出25則故事翻譯成中文版本《我在北韓的生活》,書中真實呈現脫北者曾經面臨的處境:政府為箝制言論所指派的間諜隨時躲在身邊;觀看南韓等國外書籍或電視劇被發現,可能因此入獄甚至是判處死刑;信仰宗教而遭到公開處決;人民無法自由選擇想要從事的職業,學生必須縮減上課時間出外勞動。台灣分會希望向在北韓千里外的台灣大眾,傳達北韓當地人權狀況以及脫北者處境,以及來自脫北者最真實的聲音。

文章刊登於 轉角國際(上篇 / 下篇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