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權充電》報告座談|活動側記

文/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實習生吳虹儒

為因應氣候變遷,許多國家紛紛推出淨零政策並將「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 EV)推動作為軸心之一,台灣也於 2022 年公布 2050 年淨零排放路徑,並將「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作為關鍵戰略行動計畫之一。因應電動車需求的提升,對於電動車所需原料如鈷、銅、鋰、鎳等礦物需求也相應增長;然而擴大採礦、冶煉、加工和製造這些過程皆可能對人權與環境造成影響,包含礦產開採造成的對居民與原住民的迫遷、健康、水資源權利的侵害。

為了直接與在地公民社會交換意見,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的研究員 Quynh Le Tran 與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 Tara Scurr 於 11 月初訪問台灣,並出席《為人權充電:電動車人權盡職評比》報告發布座談。座談上也與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暨國際事務部主任孫興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及與會的政府、企業及公民團體交換意見,由《為人權充電》報告出發,討論在台灣的電動車與儲能產業在原物料使用與供應鏈治理上,如何落實人權盡職調查。

由左至右分別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部門主任劉李俊達、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 Tara Scurr、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研究員 Quynh Le Tran、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林仁惠、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及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暨國際事務部主任孫興瑄
由左至右分別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法案政策部門主任劉李俊達、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 Tara Scurr、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研究員 Quynh Le Tran、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林仁惠、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及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暨國際事務部主任孫興瑄。
潔淨能源真的「乾淨」嗎?-電動車的人權風險

雖然電動車一直被認為是相對潔淨的,但其製造過程仍有許多人權風險。

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研究員 Quynh Le Tran

《為人權充電》報告指出13家車廠中電動車盡職調查報告中評比分數最高的分別賓士(Mercedes-Benz)、特斯拉(Tesla),最低的則是三菱(Mitsubishi)及比亞迪(BYD)。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研究員 Quynh Le Tran 談及本項評比報告中,各大公司的分數並不代表其供應鏈人權侵害的實際狀況,而是各大車廠針對原物料對人權的影響上,依照其公開揭露的透明度而進行的人權風險評比。

Quynh Le Tran 指出公司發行的盡職報告中所提及的風險及問題普遍都太過廣泛並缺乏應對機制,只有如德國車商中 BMW 由於有針對原物料的另外報告,因此較為透明。不過,在滿分為 90 的量表上即使是分數最高的賓士也只拿到 51 分,顯示目前企業的電動車盡職調查仍有許多改善空間。

此外, Quynh Le Tran 也強調報告顯示13家企業報告中所提供的救濟制度也皆十分模糊,若在供應鏈上有人權侵害或因如礦產開發而有環境問題,大眾將不知道企業會如何因應。

只有透明公開的盡職調查報告才能使消費者有足夠信心相信該車商無人權侵害的狀況,加強對供應鏈信心。

「淨零不該是另一個大開採時代。」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指出,電動車的製造過程礦產需求量是燃油車的 6 倍,而燃油車的化石燃料需求量是電動車的 6 倍,其實都是大量的礦產開發,從煤礦、石油、天然氣的開採轉化到鋰、鈷、鎳、銅的開採一樣都需要去消弭中間的人權與環境衝擊。

保障人權應從企業透明度及問責制度開始!

若要確實管理供應鏈中的人權風險,落實企業透明如盡職調查制度及明確化的問責制度是關鍵。國際特赦組織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 Tara Scurr 便舉例,盡職調查的流程會需要企業進行風險評估,如礦產開採上可能有童工的問題,公司就必須證明他們知道或確認他們的供應鏈中沒有童工,並且若礦產開採若當地造成影響,公司如何提供當地受影響人們的救濟也是重要的,而這些都需要盡職調查制度的落實才能確保人權風險被排除。

目前各國強制企業盡職調查已成趨勢, Tara Scurr 指出在電動車上歐盟已經有去年 8 月生效的《電池法》(Batteries Regulation),要求廠商揭露電池原料來源以及涵蓋多少比例的回收原料;此外,今年甫通過的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也要求企業需要在環境及人權上需有完全的盡職調查。歐盟也有《關鍵原物 料法》(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 CRMA)規範不道德的原料採購。在問責上,德國另有《德國企業社會責任指令實施法》(Germany CSR Directive Implementation Act, CSR-RUG)確保企業責任的落實。

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暨國際事務部主任孫興瑄在座談會中,也談及至印尼調查時看到台灣企業投資的工廠排放污染,危及當地社區環境衛生的悲傷經驗。缺乏有效的盡職調查機制是目前無法確保台灣企業確實減緩人權風險的原因之一。孫興瑄也指出,目前台灣相關揭露法規只處理上市櫃的公司,企業也可以選擇性揭露,域外管轄權問題更導致針對在海外可能造成人權侵害的企業無法在台灣被問責。

台灣政府應將電動化策略納入公正轉型並加強企業盡職調查

作為推動淨零政策的戰略之一,電動車雖是很好起步,但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總監趙家緯也提醒,電動化策略也將影響產業面臨轉型問題,像是傳統的機車製造業與修車行,都會面臨勞工轉職的問題。而目前電動化策略的公正轉型議題尚未被納入,趙家緯呼籲未來電動車議題應納入除了原物料來源外更多的人權議題。

而強制性的企業盡職調查為全球趨勢,企業與人權團隊倡議專員 Tara Scurr 便建議在歐盟法規已陸續通過的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到台灣企業,除了人權觀點,從競爭優勢的層面上看,台灣企業也應支持政府盡快通過相關盡職調查的規範。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企業責任暨國際事務部主任孫興瑄也對此表達贊同,並指出歐盟相關指令的上路將一定程度上帶動台灣企業在經營上的變革,同時她也只指出可與鄰近國家如日本及韓國交流加強盡職調查力度,並且也推進「企業與人權國家行動計畫」第二階段進程。

背景資訊

國際特赦組織於今年 10 月發行了《為人權充電:電動車人權盡職評比》(Recharge for Rights: Ranking the Human Rights Due Diligence Reporting of Leading Electric Vehicle Makers)報告。這份研究全球 13 家電動車商落實盡職調查(due dilligence)的報告,探討全球電動車產業的供應練人權盡職調查與企業責任。報告指出,大多數公司並未充分證明自己符合國際人權標準,甚至未能落實自身政策,顯示出迫切需要立法以推動實質性的改變。

延伸閱讀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