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陽花學運十周年到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

十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是台灣歷史上轉折性的時刻,不僅揭示貿易協定與人權的重大關聯,也凸顯了人民對於民主價值的堅持,對於台灣年輕世代的本土認同轉變有顯著影響。

當年,學生和民間團體聚集在立法院前,抗議政府以「黑箱」方式簽署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由於協議的制定到三讀通過的過程缺少利害關係人參與,使參與運動者擔憂協議內容是否納入人權觀點,難以確保雙方簽約之後,人權標準不會隨之下降。同時呼籲貿易協定應遵守民主程序,這一精神至今仍然影響著台灣政治。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於二○二二年六月,台灣與美國針對十一項議題進行貿易談判,並於隔年六月簽訂了《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與美國在台協會關於臺灣與美國間貿易協定》(簡稱《台美貿易協定》)為談判的首批協定。

由工會及人權團體所組成的「民間監督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聯盟」不斷呼籲台美雙方透過貿易協定將國際核心勞動基準,包括結社自由、集體協商權、消除強迫勞動、廢除童工、消除就業歧視等,納入兩國勞動與環境權的討論,並應加入企業與人權的規範及立法,除了預防雙方企業造成的人權侵害,更將保障擴及全球供應鏈。然而,「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或是《台美貿易協定》是否足夠公開透明,是否充分考慮了台灣民眾的利益和意見?

民間團體一再呼籲政府將影響台灣人民權利義務的貿易協定以《條約締結法》送立法院審議,並召開公聽會,強化人民在制定貿易內容時有參與與發聲的機會。

貿易協定某種程度上管理了銷售至國際的商品與服務的標準,作為消除全球供應鏈中人權與勞工權益侵害的基石。反之,在資訊不公開與不夠充足的情況下,民眾甚至邊緣群體難以獲知條約內容對自身的衝擊,造成潛在的傷害。貿易協定協商過程中,進行利害關係人的公開諮詢與對貿易協定進行影響評估是必要的。

然而,自啟動談判至一年後簽訂首批協定,政府在過程中未主動徵詢民眾意見。儘管去年七月立法院臨時會以附帶決議要求行政院在後續談判過程,主動納入各領域、民間團體與企業的意見,但半年多過去,仍不見政府有任何積極措施。反觀,美國貿易代表署(United StatesTrade Representative, UTR)設立委員會聽取各方對在經貿條文的意見,台灣方也應建立完善的公民參與機制,以延續太陽花學運精神。

作者/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政策分析專員鄒今瑋
原文刊登於 自由評論網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