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長的和解之路: 台灣轉型正義的艱難、啟示與未竟之業
文—Sawa Wu/實習生林亭妤、陳玟蓉、戴宥羚、張博丞
21歲,本該是青春盪漾的年華, 卻一夕之間墜入地牢,死刑的夢魘伴隨一生。
70餘載,人稱「生哥」的政治受難者陳欽生歷經大風大浪, 才能走到現在。
故事中我聽不出生哥對這個國家的恨,只看見他為人權奉獻的毅力。
我很感謝前輩願意繼續待在這一片土地上, 為了年輕人掏心掏肺地述說這段故事;
何況這不僅僅是歷史,而是他的真實人生。
——戴宥羚
今年(2022年)年8月30日,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偕妻子一同來訪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藉由此次交流,向台灣分會的工作人員與實習生口述白色恐怖的歷史,並分享自身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政治受難經驗。現場的實習生大多年僅20歲出頭,難以想像陳欽生在同樣的年紀,便承受莫大的苦難,也因此對台灣的轉型正義產生了不同以往的看法。
轉型正義不只是一個議題, 而是受難者真實的人生
聽到陳欽生分享親身經歷,實習生宥羚很感謝生哥,為了年輕人揭開這段不堪的回憶,並認為轉型正義不僅得處理加害者與受難者之間的關係,更應顧及受難者遭擾亂後的人生境況。「一段歷史的組成不該只有簡單的數字——幾位受難者、幾位加害者、幾年徒刑、幾位遭判死刑。」 同為實習生的玟蓉則分享,自己參與了無數次轉型正義的討論、工作坊、座談及課程,但在為台灣的轉型正義付出心力與行動的過程中,轉型正義似乎漸漸變成了一件討論標的、一個「議題」,人們遺忘了在此背後,是「人」真真切切的經歷。生哥的來訪,更加確認了這個事實。「我覺得這就是語言與文字的力量,讓生命的故事變得更加豐滿與真實,也讓我們在倡議的過程中,能時時刻刻謹記自己行動的意義與初衷。」 實習生亭妤則談到,自己先前參訪綠島國家人權博物館時,花了數小時閱讀所有白色恐怖政治犯的大展板介紹。雖然人數太多,無法記得所有人的受難經歷,但由於能同理他們遭受的不合理對待、與親人分離的情感,所以以當時的感受仍長存心裡。「我們年輕人和未來的世代不可能親身經驗歷史,因此能透過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去體會是很重要的。這次透過生哥直接口述的方式,比起文字,更令人感動和震撼,能直接感受到生哥的表情、語氣、信念和能量。」 白色恐怖時期對人民的迫害與壓制,後輩不可能親身體會,但透過閱讀與聆聽受難者的口述歷史與生命故事,我們能勾勒出這段沈重歷史的雛形,並以「不再重蹈覆轍」為台灣轉型正義的目標。

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
針對轉型正義的未來與行動,玟蓉深感我們的時間不夠了!「生哥今天還能坐在我們面前訴說他的故事,但再過10年呢?20年呢?雖然生哥笑說自己還很年輕,但我已感受到時光流逝的危機。」因此,亭妤與宥羚都表示我們必須抓緊時間,將受難者的聲音傳遞出去。亭妤更表示政府應有更多的制度協助受難者心理創傷的復原,給予他們心靈上的支持。
身為人權行動者,我們除了思考受難者離世後,轉型正義行動該何去何從,也需勇於承擔責任,成為他們的話筒,為他們發聲。畢竟,時間不多了。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台灣社會能將正義還給受難者,能來得及聽見一句:「謝謝你,對不起。」也願有朝一日台灣可以正視所有受難者,且所有年輕人能好好傾聽他們難忘的生命故事。
希望故事不只長存,也要常傳, 成為人權教育的基礎!
——林亭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