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國際壓力成進步助力
2011/03/09
2011-03-09 中國時報 【楊宗澧】
法務部長曾勇夫三月四日簽署執行五名死囚後,歐盟及國際特赦組織迅速在當日發佈譴責聲明,呼籲台灣立即暫停執行死刑。德國外交官員更罕見地在隔天公開「召見」台灣駐德官員要求說明。台灣,曾備受推崇為民主、自由與人權的亞洲典範,但陸續執行死刑後,再次招來國際間的不信任。
台灣民眾反對廢除死刑,存在各種不同意見,一部分的聲音,即是來自對「國際趨勢」這四個字的反感。國際社會對台灣執行死刑的批判,確實招來部分人民劇烈反彈,網路論壇或電視、電台的政論節目上,出現諸多對國際組織、歐盟等西方國家「干涉台灣內政」的指摘言論。
尤其許多主張死刑的名嘴或網友,經常將所謂廢除死刑的「國際趨勢」過度簡化為「國情不符」,又或是對立成「西方殖民」問題,在這充滿聳動、極端對立的情緒語言中,經常致使社會對話的機會消失殆盡,甚是可惜。
在台灣特殊的國際處境下,「國際趨勢」在不同議題上存在不一樣的意義。凡是與經濟競爭力相關的議題上,這四個字儼然有正面的指標性意義;然而在死刑存廢議題上,顯然又成了「扣分」的字眼。
去年三月,國際特赦組織發表的全球死刑報告指出,世界上持續執行死刑的國家,如不分發展程度,則包含中國、北韓、伊朗、日本、美國等十八個國家,但台灣並不在列。然台灣政府從去年四月三十日到今年三月四日,不到一年內已迅速執行了九名死囚,如按照死刑執行人數來算,無論怎麼看,台灣的「死刑競爭力」在明年的全球死刑報告中,也都可能會名列世界前十名內。只是,值得台灣社會思考的是,「死刑」這個選項是台灣需要的國際排名嗎?
更多影音
人權影音
- 全球
酷刑工具是如何被警方用來針對示威者?
人權影音
- 全球
阿姆內斯提青春大舞台 2024高中生人權營
人權影音
失去眼睛的警察暴力倖存者萊迪述說她的遭遇
人權影音
-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