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緬甸人權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副秘書長 楊宗澧

 

緬甸在11月7日完成二十年來首次國會大選,選後泰緬邊境一度爆發武裝衝突及新一波的難民潮,就在選後不到一週的11月13日,過去二十年中被軟禁超過十五年的民主運動精神領袖翁山蘇姬女士,也獲得軍政府釋放,「暫時」恢復了自由。

 

緬甸這個封閉的國度,再次成為各國際媒體的關注焦點。但對長期置身於國際公民社會以外的台灣來說,緬甸,彷彿是個看不見的國家。有別於傳統國際政治的戰略分析,我們不妨就公民社會的人權觀點,從緬甸歷年的重大事件發展,來認識這次緬甸大選以及翁山蘇姬獲釋後的緬甸人權情況。

 

自1962年來緬甸軍政府遂行獨裁統治至今,縱使由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曾在1990年以壓倒性勝利贏得國會選舉,然而軍政府拒絕承認選舉交出政權,並對異議人士展開清算、任意逮捕、刑求,甚至箝制言論自由,司法動輒判刑超過十年以上,因此即使政治犯中的指標領袖翁山蘇姬獲釋,但她也一再對外強調,至今緬甸仍有超過兩千兩百名以上的政治犯亟待救援。

 

而2007年,緬甸難以自絕於世界之外,在全球油價高度波動與金融海嘯的危機之下,由僧侶領導的袈裟革命撼動了全世界,緬甸的政治與人權狀況引起世人關注。在這場死傷上千人的革命後,緬甸國內人權狀況更加惡化,軍政府持續加強對於言論、和平集會、組織結社等自由權利的壓制。

 

為了今年的大選,緬甸軍政府量身設計了一套新憲法,並在2008年強行通過憲法公投,強制訂立不符基本人權的新憲法,當中包括政府可以加以審查、限制人民的言論;限縮選舉法令,排除異議人士參政權;國會中軍人無條件保有四分之一席次等不合理規定。因此即使軍政府宣稱要在2010年舉辦二十年來首次的大選,仍被外界譏為這是一場不自由、不公平的假選舉。

 

另一個世人看不見的真相,是眾人以為緬甸軍政府鎖國治理,但其實長期以來緬甸軍政府早已與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大型財團相互圖利,許多來自所謂「民主」陣營的已開發國家,表面上或許對於緬甸採取經濟制裁政策,但經濟制裁的實質內容卻多止於武器禁運、禁止從緬甸進口貨品等消極性的措施,對於大型財團,如Total等石油公司,罔顧社會企業責任,在緬甸境內的投資反倒像如入無人之境一般的順利;而西方的武器禁運政策,對緬甸軍政府亦是無關痛癢,只因緬甸軍政府仍可依賴比鄰的中國、印度,長期供給各式武器設施。

 

雖然事實真相如此殘酷,但透過這次大選,世人得有機會一窺真實的緬甸民間社會,國際特赦組織長期以來對緬甸進行人權觀察,在每年度的人權報告當中,指出緬甸人民正遭遇迫切的人權危機,包含:對少族群族生存權的迫害,婦女人身安全遭受強暴脅迫,同時緬甸也是全世界最多童兵的國家之一,目前有超過七萬名的兒童無法正常就學而必須遭到軍隊的強迫徵召,此外,國際財團與軍政府聯手下的強迫拆遷、強迫勞動與環境過度開發等問題亦層出不窮。這樣一個充滿石油、天然氣等豐富資源的國家,人民理應過著富庶的生活,但緬甸仍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這些都與軍事政府的獨裁治理方式脫離不了關係。

 

處在台灣社會的人們,時有感嘆於社會太過民主自由等似是而非的說法,但是身在台灣的人民更應反思,台灣同樣經歷黨國戒嚴的威權統治,但轉型過程其實亦有新一波人權危機,面對蘇花改的環境過度開發議題,遭強迫拆遷的苗栗大埔事件,或者近年來常見的派遣勞工、移工遭惡意剝削等勞動權利上的議題,與緬甸人權情況對照起來,在保障人性尊嚴的價值觀以及人權理念的普遍性原則當中,其實本質上都具有相同的概念。而這套同理心思考即必須建立在和平的民主轉型制度,以及獲得充分自由言論保障下的公民社會,台灣社會除了需要珍惜得之不易的民主價值,或許更有機會思考將這樣的人權理念開始與國際社會接軌。

 

本文刊載於《新新聞》1237期http://www.new7.com.tw/?FID=58&CID=1324&category=326

相關資訊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