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發布New eID研究報告記者會

台灣政府自宣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政策後,引發學界、人權團體對於數位身分證是否侵害隱私權等人權,產生相關質疑,儘管該政策已暫緩,其人權風險仍未消除。因此,國際特赦組織透過研究數位身分證可能的應用場域、相關法規等,提出使用數位身分證可能造成的人權問題,並對現有措施、相關法規中,不符國際人權規範之處,提出建議。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表示,數位身分證制度在推出後便爭議不斷,在許多人權風險未能被妥善解決的情況下,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開始對數位身分證可能造成的人權風險、對於隱私權的侵害等方向進行研究。邱伊翎指出台灣分會在總部研究員及外部專家的協助下發現,不論是數位身分證可能會導致個人資料更加數位及集中化、數位身分證應用時所產生的數位足跡等,都會提升國家系統性監控與追蹤個人的能力,並對隱私權造成不符比例原則的干涉。因此,從國際人權法的角度來看,政府應成立隱私保護專責機構、制訂完善的法規都是必要的人權保障措施,另外,由於數位身分識別系統的使用可能會邊緣化特定族群,造成他們使用公共服務的障礙,邱伊翎也呼籲政府保留非晶片身分證作為身分識別的選項之一。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呼籲政府保留非晶片身分證作為身分識別的選項之一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呼籲政府保留非晶片身分證作為身分識別的選項之一。

立法委員范雲表示,去年3月曾透過質詢,要求政府部會回應各方對數位身分證的疑慮;之後中研院資訊法中心公布政策建議書,指出具體問題,更於11月中和民團、專家學者與劉世芳、何欣純、洪申翰委員一起召開記者會,要求行政院在制定專法及設立個資專責機構前,暫緩數位身分證,避免侵害全民個資安全及隱私人權,防備中國紅色滲透。在各方呼籲下,行政院也決議暫緩。

范雲也強調:「暫緩只是暫時措施,健全個資保護及管理的法制、設立專責機構才是關鍵根本。數位發展是不可逆的未來趨勢,但絕不可以因此侵害個資及人權;更需要完整的治理及保障,不然就會摔倒受傷。」。范雲委員並表示一定會持續監督,籲請行政院參考歐盟GDPR,修正個資法、制定專法、成立專責機構,完善數位人權。

立法委員邱顯智表示,科技發展,開拓了人類探索資訊的能力,也和個人隱私發生衝突。快速發展所造成的改變,又往往走在既有的權利框架之前。這是隱私權發展的社會背景。如此的情況不是台灣所獨有,包括德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為了調和科技和隱私的衝突,也早已立法規範個人資訊的保存與使用,並建立專責的監督機制。可惜的是,作為後發國家的台灣,並沒有汲取他國的實踐經驗,在欠缺法制和技術配套的情況下推行數位身分證政策。

邱顯智委員強調,不受外界干擾的生活領域和個人的資訊自主,是個人主體性和人格發展的關鍵。正因為隱私權和人的高度相關,科技所帶來的「便利」絕不應凌駕於「隱私」。因此,在資訊科技帶來的技術變革之下,要關注的是如何透過法律、官僚組織和科學技術的軟硬搭配,撐起個人能保有自我的空間。除此之外,台灣也面臨嚴重的網路攻擊,資通安全不只是個人隱私的問題,更是國家安全的問題。因此,資通安全的機制的完善,也是在推行相關政策時,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數位身分證是牽涉台灣兩千四百萬人個資的重要政策,更應小心謹慎。

台灣人權促進會數位專員周冠汝表示,今年年初政府承諾,在法制完備前,晶片身分證政策維持暫停的狀態。但對於民間連署中,要求保留無晶片選項,還有建立獨立專責的個資保護機關,兩大訴求,還沒有明確的回應。新一代國民身分證的換發計畫尚未廢止。周冠汝擔心,在欠缺個資保護機關的情況下,未來新制定出來的法律,仍會為過去換發計畫中有問題的設計服務。例如晶片公開區中仍儲存人臉相片。

最近愛沙尼亞剛發生證件照片被大量非法下載的事件。若發生在台灣,該如何因應? 周冠汝指出,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提供政府一個可靠的建議,先進行個資保護衝擊評估,釐清數位身分證制度在台灣的風險,並強調這項建議和行政院承諾的法制完備並不衝突,可以協助政策制定者衡量短期的便利與長遠的隱私保障間的輕重,確保未來使用的技術和制度設計,能夠保障國民的資訊自主權。

開放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欣穎表示,去年曾發起連署「支持修法與公開數位晶片身分證規劃資訊」,期望政府不強制換發、完善法制架構、保障人民隱私與開放存取系統的原始碼。對於政府提供更便利、創新的服務,給予肯定,也樂見政府在迎上數位時代上的腳步,但也期望政府有更公開、透明的機制,讓民眾得更信任政府的數位應用與基礎建設。

李欣穎指出,在AI的報告中,其中一點也是開放文化基金會在eID 議題中關注的:「台灣現存法律並未提供任何「逆向監視」的機能,或授權個人追蹤誰有權使用自己的個人資料,以避免資料被政府或企業作為監控或監視的手段任意使用」。李欣穎也質疑,個人資料的使用權力應是在個人手上,為何卻沒有規劃讓民眾可以查詢追蹤的機制呢?李欣穎認為,政府應建立出讓使用者可以查詢、追蹤個人資料使用狀況的機制。李欣穎最後表示,雖然在疫情期間,eID的發展推動看似暫緩,但民間團體依然會持續關注這個議題,希望能有個在便利與隱私方面都有相當考量的發展。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