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與家人談人權,不翻桌的四個小技巧

文/小棠

 
18歲高中畢業那年,我去探望在另一個城市生活的父親,那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和家人之間巨大的價值觀差異。父親當時關愛地囑咐了我許多事情,其中一項是:「千萬別找個黑人(結婚)。」
 
震驚之餘,我試著提醒他這句話的不妥,但沒想到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反而繼續跟我強調黑人是多麼惡劣——儘管在他的生活裡,從未真正見過一個黑人。
 
在那之後,我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家人在各種人權議題上——種族、宗教、女權、民主、社運等等——原來有著許多分歧,身邊不少朋友也和我一樣有相似的感受,我們都為此經歷無數爭吵、失望、憤怒。儘管我仍未找到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但也摸索出一些經驗。
 
1、「如果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
 
在一些性侵案件的討論中,如果當事人雙方地位懸殊,常常有人會把事件說成是「仙人跳」——說受害者利用女色騙財。有時我的母親也認同這樣的觀點。然而她是一位強勢的職場女性,也因為女性身份在職場上遭受過許多偏見與騷擾。
 
我試著和她聊,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的身上,你會怎麼做?你是不是也有過在飯局上被迫飲酒的經歷,對方是大老闆,你敢拒絕他嗎?不勝酒力之後,老闆要送你回家,你會怎麼做?如果他強迫你發生關係,事後大家還說你仙人跳,你會怎麼想?
 
在回憶了很多自己過往的經歷之後,母親逐漸對受害者產生理解。
 
很多時候,有人在高牆和雞蛋之間選擇高牆,是因為他們儘管有可能是雞蛋,卻將自己想像成高牆,忘了自己在遭受不公時無力反抗的絕望。
 
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透過一些具體場景的描繪,聯繫他們的人生經歷,讓他們帶入雞蛋的角色,也許會幫助他們更明白,雞蛋的尊嚴也是不可被踐踏的。
 
2、從他們最關心的角度切入話題
 
我曾經和家人聊過香港的示威運動,他們的第一反應都是不能理解為什麼年輕人不好好工作,這樣亂搞香港,讓經濟陷入崩潰。
 
如果直接否定他們只會帶來更多爭吵,所以我從他們最關心的經濟議題開始,討論什麼樣的制度可以帶來更多投資,更好的經濟發展前景,以及為什麼香港的原有的法治、對人權的保障對經濟發展是不可或缺的。
 
在那次討論之後,儘管他們對這場運動仍然有很多誤解,但卻開始理解香港人的抗爭。
 
「人權」這個詞對許多人來說陌生而遙遠,但從他們最關心的角度切入往往事半功倍。如果他們最關心的是經濟,那就和他們討論什麼樣的環境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如果他們關心的是穩定,那可以聊聊怎樣才能創造穩定的環境;如果他們說「美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那就和他們討論美國到底存在怎樣的問題,可以如何解決,再來看自己國家是否也有類似問題。
 
3、關注他們平時的消息來源,推薦更好的管道
 
哥哥在知道我是女權主義者後,難以置信地問我:「就是那種只要權利不要義務的女權自助餐?」
 
我知道他肯定是看了許多社群媒體上對女權的污名描述,於是一邊跟他解釋女權主義是什麼,一邊推薦一些好的介紹性別觀點的平台,還特別找到一些男性女權主義者的頻道,跟他說男性也可以是女權主義者。
 
哥哥大概至今也沒有成為女權主義者,但他不再把女權當作一個侮辱人的詞彙,也開始時不時和我討論一些社會性別事件。
 
我們得到的訊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觀點。舉例來說,在中國,這幾年輿論管制收緊,許多人感受到家人對於社會議題越發保守。
 
所以要從源頭解決問題。在中國,如果可以的話要教他們翻牆,幫他們取消關注充斥著謠言賺取流量的媒體,推薦更好的管道給他們;翻牆的成本太高,也可以不時發一些我們接觸到的不同消息,讓他們看到事件的另一面,這未必可以改變他們,但至少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
 
4、不必屈服於家長的權威,也不要用親情強迫他們改變
 
在與家人、尤其是長輩溝通的過程中,他們總有意無意擺出大家長的權威,用簡單粗暴卻毫無邏輯的語言來要求服從,指責他人「被洗腦、被利用」。
 
在我年紀更小的時候,經常被這種粗暴的回應搞得挫敗又委屈,只能默默在心裡幫自己加油。
然而隨著長大,這樣的權力關係也逐漸反轉,他們越來越衰老、虛弱,需要陪伴與照料,這時候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不要變成他們曾經扮演的角色。
 
我越來越知道自己的話語在他們心中的份量,以及身為子女對他們擁有的權力。那麼創造一種平等、開放的對話便成了我的責任。很多時候和家人談論人權議題時,溝通的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溝通的過程與方式,是否符合我們所認同的那些標準。畢竟人權更多是用來實踐而非談論的。
 
探尋、理解觀念的源頭
 
和家人談論人權,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方法。相反,它是一個持續的、漫長的過程,我們彼此都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更新著對人權的理解。
 
所以不要妄想透過一次或兩次長談改變他們,成功「改造」他們也不應該成為交流的目的。
 
作為親人,更深入地去了解他們產生相關想法的背景,了解他們與之相關的人生經歷,那個隱藏在背後的土壤與結構,才是我們要致力去撼動的對象。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