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勿成為巴勒斯坦種族滅絕幫凶,譴責外交部捐助以國屯墾區計畫

聯合聲明

酷暑無雨的加薩與台灣一樣連日高溫達31度,但以色列政府仍持續惡意阻斷加薩巴勒斯坦人民獲得安全飲用水。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所任命的七位特別報告員在7月29日嚴厲譴責以色列政府正以「斷水斷糧」作為無形卻致命的炸彈,無差別攻擊飢餓無助的加薩兒童與嬰兒。而以色列政府如此暴行,已明確構成《羅馬規約》所界定的種族滅絕罪行。根據聯合國巴勒斯坦人權狀況特別報告員Francesca Albanese女士今年6月18日最新的報告「從佔領經濟到種族滅絕經濟」(A/HRC/59/23),清楚指出所有領域的企業只要爲以色列提供所需的任何資金、技術、後勤與支持,都是在協助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實施種族隔離與種族滅絕。如果連私人企業如此助長暴力的行為都要受到國際法的規範與制裁,那麽任何國家政府直接以公共資金支持以色列在屯墾區的方案,就更應該立即終止,並接受最嚴厲的監督與問責。

台灣外交部在7月22日已證實,正與以色列研議我國對以色列屯墾區的醫療捐助計畫,經各界輿論撻伐與8月3日外交部前抗議行動後,外交部又改口說:「目前並無具體計劃」,如此不清不楚的回應,已顯示外交部不願意就加薩人民的苦難與正遭受種族滅絕表示任何意見,並試圖淡化我國外交部與以色列政府先前合作交流內容。然而,以色列在加蕯地區建立屯墾區並系統性強迫驅逐與侵害人權的行為,已為聯合國安理會認定為非法,而資助屯墾區的行為也已被國際法院(ICJ)認定違反日內瓦國際公約第4條以一般國際法不援助非法行為原則。國際主流意見既認為資助屯墾區違反國際法,那麼外交部無論是承諾或所謂研議,都是讓台灣陷於違反國際法處境的舉動。

自哈瑪斯於2023年10月7日越境進入以色列村落,進行大規模襲擊並綁架以色列平民與軍人以來,以色列的軍事回應已經遠遠超出營救人質的程度,演變為對加蕯地區巴勒斯坦人大規模殺戮與不人道對待,尤其以色列的攻擊行動也會故意破壞醫療機構,並殺害醫護人員、媒體記者,以及無數無辜的平民。多位聯合國專家於2024年3月聯合聲明指出:「已有合理跡象顯示以色列在加薩的作為可能構成種族滅絕」,而國際刑事法庭(ICC)在2024年年11月間也已正式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和前國防部長發出逮捕令,控訴他們已犯下嚴重的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以色列不但阻撓國際對加蕯地區人民的援助,近日甚至向援助據點恣意開火,殺害前往領取物資的巴勒斯坦人民。我國政府未曾對此表達關切,甚至選在此時「研議」資助以色列屯墾區計畫,與賴總統所宣示「台灣以人權立國永不改變」的立場背道而馳。

在立法院方面,令人遺憾的是,以「透過國際人權交流,協助立法院進行相關人權立法及帶動政策推動,積極促進人權外交」的立法院人權會至今對加蕯地區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長期人權迫害,尚未公開表示關切。相反地,立法委員卻成立「台以國會聯誼會」,積極擴大與以色列交流,這樣的發展令人質疑。我們認為,發展國際關係不應以犧牲巴勒斯坦人民的人權為代價。台灣作為民主國家,應秉持一貫支持人權的立場,勇敢回應對種族滅絕與戰爭罪行的譴責。行政部門與國會都不應在國際重大人權危機面前失聲,更不應成為種族滅絕者的幫兇。

國際間對於以色列在加蕯地區的大規模人權侵害,至今已有許多國家準備對以色列政府施加壓力。例如,歐盟打算暫停提供以色列新創資金,瑞典總理呼籲歐盟暫停與以色列貿易協議,英國與法國宣布將承認巴勒斯坦,斯洛維尼亞全面禁止與以色列軍事交易,8月3日澳洲雪梨將近十萬人民在雨中遊行譴責以色列聲援加薩的行動,更爲國際聲援巴勒斯坦行動注入重要暖流。甚且,在以色列國內,亦有人權組織和國民抗議政府的種族滅絕作為。相反地,理應奉行自由民主人權價值的台灣,我國外交部不但未將外援資源用於援助正遭受滅絕性人道災難的巴勒斯坦人民,卻在此時研議資助以色列屯墾區,實為極錯誤的外交決策。

作為台灣追求人權、自由價值的民間團體,我們要再次強調,發展與以國的外交不能以犧牲人權爲代價。

我們在此強烈要求:
  1. 外交部立即停止研議任何資助以色列屯墾區計畫;
  2. 立法院國防及外交委員會應就外交部此項資助計畫召開公聽會;立法院人權委員會及台以聯誼會應對加蕯人權狀況表示立場;
  3. 台灣政府應公開對加薩人權問題表達關切,並應將外交合作計劃或國際援助資源投放在援助加薩受害之巴勒斯坦人民。
  4. 若有任何巴勒斯坦人民向台灣政府尋求庇護,應遵守不遣返原則並提供難民庇護資源。台灣政府應盡快建立完整的難民庇護制度。
聲明團體:

人本教育基金會、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原住民族青年公共參與協會、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西藏台灣人權連線、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原住民族青年陣線、 亞洲公民未來協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