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
氣候變遷不僅是環境面臨的緊急情況,也加劇了結構性不平等和歧視,許多科學證據也都證實了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其主要成因,而且從開採、精煉到使用過程所產生的污染與廢棄物,都造成了許多的人權風險,包括用水權、健康和生命本身。因此不管是作為能源還是材料使用,全球經濟需要從依賴化石燃料轉向使用再生能源。
但要促成這種的能源轉型需要增加金屬和礦物的開採,背後這也存在著人權和環境風險。例如礦場開發導致的迫遷問題,加劇原住民等第一線社區所遭受的人權議題,使我們無法獲得公正和永續的未來。
什麼是能源轉型?
部分產業和政府已在採取行動進行能源轉型,以再生能源與電動車取代傳統耗用化石燃料的,減少能源與交通這兩大項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來源,以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
這同時意味電動車與儲能裝置的數量將大幅增加,並帶動大量鋰電池的製造,以及其核心原料——鈷、銅、鎳和鋰等礦產的開採需求。此外,鋰電池也普遍被使用於手機、筆記型電腦、相機和電動工具等電子設備。
到了 2030 年,全球很可能需要至少目前產量 2 倍的鎳、8 倍的鎂和 10 倍的鈷與鋰來滿足這些需求。但國際特赦組織的研究指出,這些原物料的開採有侵害人權的風險。
但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國家、公司、投資者和消費者,都應該致力於保護和尊重人權與環境。
能源轉型如何影響人權?
鋰電池為電子設備和車輛供電,含有鋰、鈷和鎳等礦物。 目前,電池的生產遠未達到應有的「潔淨」或「綠色」標準。 例如,產業多年未受到合乎國際人權標準的規範,對南美洲、東非和南非各地的社區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了擴建鈷礦和銅礦工業,民眾被強行驅逐出家園和農田。 年僅 7 歲的兒童被要求在手工礦場挖掘礦石,低工資和危險條件是工作常態。
在橫跨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的阿塔卡瑪鹽湖(Salar de Atacama)地區,鋰和銅的開採可能損害原住民的權利,並對原住民和前線社區的水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系統構成風險,而水資源和生態系統對他們的生計、文化及自決權有重大影響。
在世界各地,低標準的工業礦場設計、運營和廢物管理造成了污染和健康損害,但幾乎沒有關清理或補救方面的問責機制。 同時,各地持續在深海採礦,尋找新的電池礦物來源,對海底生態系統和沿海社區的生計構成了嚴重和不可逆的風險。
氣候危機正在加速,世界急需能源轉型,但解決方案不應以人權為代價。
採購能源轉型礦物的公司,有責任在其進行商業活動的任何地區尊重人權,並對與其運營或有商業關係的侵害進行救濟。 現在,我們就必須終止童工、終止強迫遷離、終止環境污染和危險的工作條件。
誰需要負責?
全球價值鏈中的政府和企業,經常不遵守人權標準、破壞安全規定和環境保護的方式以追求利潤。 強大的跨國公司一再無視環境和金融犯罪,有時甚至作為同謀。
對於那些應受譴責的公司,政府往往未能對其的腐敗、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勞工剝削進行公開調查和救濟,更沒有在發現犯罪行為後下令起訴。企業極少為那些受採礦影響的社區提供有效救濟。
同時,新興的電池製造廠將在未來 10 年內大幅提高產量。 投資者持續退出化石燃料並投資再生能源,但其通常沒有健全的盡職調查程序來確保投資不會助長負面人權影響。
隨著公司和投資者專注於快速擴張,而不是資源的效率、再利用和回收,開採更多礦物的壓力日益增加,廢棄物則越來越多。
國際特赦組織對用於能源轉型相關的採礦,進行了人權和環境風險研究與調查,並接觸全球主要汽車、電子和電池製造商,評估公司的政策、做法和人權標準的落實,並向跨國公司提出我們在其供應鏈中發現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