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加薩情勢發聲

上週,賴清德總統在台北與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merican 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AIPAC)代表共進晚餐。期間,他對以色列人質獲釋感到「寬慰之意」,並表示台灣「在人道援助、醫療物資上協助以色列人民」。 

儘管此類言論或許反映出台灣對人道主義議題的關注,卻同時凸顯一個明顯的疏漏:加薩地區持續的災難。巴勒斯坦平民,特別是婦女與兒童,長期遭受猛烈轟炸與人道救援的嚴重阻礙。這種沉默揭露了台灣人權論述中令人不安的雙重標準,可能損害其國際信譽。

過去兩年,加薩面臨了現代史上最嚴重的人道危機之一。

聯合國數據顯示,已有超過 37,000 名巴勒斯坦人民喪生,近 200 萬人民被迫流離失所。國際特赦組織與多國政府皆譴責以色列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南非更進一步向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提起訴訟,指控以色列犯下種族滅絕罪。

台灣政府至今仍保持沉默,持續深化與以色列的外交與經濟關係。這引發一項令人不安的質疑:當台灣對加薩的苦難視而不見時,還能宣稱自己堅守普世人權嗎?

國際特赦組織指出,以色列在加薩的行動構成危害人類罪,包括蓄意殺害平民、強迫流離失所、實施集體懲罰,以及阻礙人道救援。

國際特赦組織呼籲各國政府支持國際刑事法院的調查與究責工作。拒絕配合只會助長以色列的有罪不罰,並削弱全球人權框架。

若外交部與總統府持續強調人質釋放的「好消息」,卻漠視加薩的人道危機,這不僅暴露道德上的盲點,也反映出戰略上的誤判。台灣在全球外交上的優勢建立在其道德立場,即將自己塑造成致力於普世價值民主政體的能力。若選擇性地運用這些價值,將可能失去長期以來與專制政權區隔開來的道德高點。

在國際社會呼籲停火、擴大人道援助准入之際,台灣單方面同情以色列,恐被視為在人權議題上立場不一。如此立場可能疏遠全球南方潛在的盟友,以及歷史上支持台灣民主訴求的民間社會組織。

台灣若採取有原則且平衡的立場,既承認各方的安全關切,又重申人民普世權利的重要,將獲益匪淺。呼籲立即停火、敦促春守國際人道法,並向加薩巴勒斯坦人民提供援助,不僅將展現道德勇氣,也能鞏固台灣作為一個負責任、具同理心的民主國家形象。

台灣的歷史賦予其獨特的道德視角。歷經數十年爭取民主與人權的過程,台灣深知全球團結的價值。正如台灣期盼世界在危機之時聲援自己,台灣亦應在他人權利遭受侵害時挺身而出。

人權不容選擇性對待,道德信念也不應因外交權宜而噤聲。若台灣真心立志成為建立於人權價值觀之上的國家,就必須有勇氣為正義發聲,即使這樣做在政治上並不方便。

見證目睹苦難時保持沉默並非中立,而是共謀。台灣必須選擇站在人性的一方,才能贏得其一向正當追求的國際社會尊重、信任和聲援。 


文 /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
2025 年 11 月投書 TAIPEI TIMES Speak out on the situation in Gaza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