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港禁演的舞台劇《5月35日》看六四天安門事件與香港國安法
六四天安門事件至今已過了34年,今年,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台灣劇團「曉劇場」合作,將香港舞台劇《5月35日》首次搬上台灣舞台,以華語和粵語的形式演出。
其實,2022年,國際特赦組織便已在全球六四倡議行動中加入《5月35日》的放映,希望可以藉由多元的表演形式,讓更多民眾用不同的方式來理解六四事件、言論自由與和平示威權的議題。除了台灣,也有許多國家接連舉辦放映會,國際特赦組織日本分會更演出日語版的《5月35日》。
《5月35日》在2019年由香港「六四舞台」製作,曾獲第29屆香港舞台劇獎(Hong Kong Drama Awards)最佳製作、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燈光設計、年度優秀製作多項肯定;然而,今日的香港,已無法演出這齣戲。
台北有《5月35日》, 台南有「你講咩話:香港言論自由粵語特展」
港版國安法實施已滿三年,香港的言論自由空間不斷被限縮;不只是舞台劇,甚至許多字詞和歌曲,都已不能在香港出現。
今年,當《5月35日》在台北如火如荼演出時,國際特赦組織台南辦公室也共同主辦了「你講咩話:香港言論自由粵語特展」,以在台港人的粵語字帖、粵語錄音,透過香港道地的文字、圖像、語言,表達香港已消失的人事物、香港不能說的一句話、代表香港的一句話、最想說的一句話,反映香港言論自由遭嚴重限縮。
這是台南辦公室第二年舉辦香港相關展覽,共吸引超過500位民眾參與,參觀的平均時間也突破紀錄,許多人都會待上超過一小時,甚至3至4小時。看展民眾包括高中生、年輕遊客、香港遊客,其中,許多人會在寫信區坐下來靜靜讀信、寫信,更有人花了3小時寫一封信,每封信都很真誠,當中也有對香港、台灣,以及對自身的掙扎與期許。
《5月35日》以家庭視角呈現六四家屬悲痛
而在今年《5月35日》華語場的演出裡,「曉劇場」暨《5月35日》的導演鍾伯淵,在劇本中加入了許多台灣的元素,以及蘊含特殊意義的安排,例如:台語台詞、謝幕歌曲《島嶼天光》,以及故事中的兩位主角演出時,都是先走六步再走四步,隱喻著過往的那些傷痛不僅是記憶,也深深刻劃在罹難者家屬日常的言行中。鍾伯淵表示:「這個故事透過一個家庭去反映一個時代,也期待個人意志會成為集體意志,最後成為推動巨石的人。」
導演希望觀眾看完這部作品後,不僅回望過去,也可以思考未來。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認為:「這是一對普通老人家的故事。他們如此平凡的故事,沒有論述,也無須控訴,是任何人都可以感同身受的,也讓人理解到人權侵害是怎麼回事,又是如何發生,以及如何影響到每一個人。」許多時候,當我們面對數以千計的傷亡,似乎很難去想像每個人所背負的故事;但從一個家庭的視角出發,再將這樣的重量乘上數百、數千個家庭,那份感受是相當難以形容的。
現今,中國政府仍持續抹煞關於六四的記憶,香港的自由也持續崩解;許多在中國或香港和平紀念六四的人,都遭到逮捕或關押。《5月35日》舞台劇落幕後,我們仍會持續點起燭光,關注、聲援那些只因和平紀念六四便遭到逮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