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廁議題,可以更加性別友善

最近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提出公廁安裝免治馬桶,引起不少討論,可見這個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經常被隱藏的空間,其實攸關大家日常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這個問題,不會只是跟乾淨與否、要不要裝免治馬桶有關而已,公共廁所的設置方式及性別二元的簡單區分標示,其實也是許多性少數族群每天的夢靨。

當一個人的打扮,不完全符合傳統的刻板性別二分形象時,光是要踏進屬於自己的生理性別的廁所就已經非常困難,一個短髮、平胸、打扮中性、穿褲裝的女性,要走進女廁時,會遭受到多少異樣的眼光,甚至有時會被直接趕出去。更不用說當一個人的性別認同跟自己的生理性別不同,當他要去使用跟自己性別認同一致的廁所,會遇到的挑戰,或是已經依照我國法律規定,完成性別變更手術的跨性別者,要去光明正大地使用廁所,都是一個極大的困境。

公廁性別不友善情況

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委託的研究報告,人類自古廁所並未有性別之分,直到工業時代,才開始區分男廁女廁。從1996年的台大「女廁運動」到2000年的葉永鋕在學校廁所死亡的事件,到2022年的現在,我國也通過了不少跟性別平等相關的法律,包括職場的平等及校園的性別平等,但是跟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廁,其實沒有太多改變。根據彭渰雯、林書伃、畢恆達的研究,公廁的性別不友善分為三類:(1)女廁便器不足而男廁便器過多、(2)親子及伴護者為異性情況、(3)跨性別者權益被忽視。

雖然我們逐漸看到有些公園或公共建築設有「親子廁所」、「無障礙廁所」或「性別友善廁所」,但這都是比較接近示範設點,並沒有非常普及,大部分的辦公大樓或公共建築的廁所,仍多是以性別二分的方式設置廁所,造成女性仍經常面臨到要大排長龍卻無法使用根本空無一人的男廁便間,性少數族群也只能在僵化的性別二分框架下,選擇一個委曲求全,降低自己舒適感的方式如廁。

思考不同族群的需求

事實上,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設置所謂的「性別中立廁所」,或是「性別友善廁所」,降低因為僵化的性別二分廁所所導致的異樣眼光、或必須隱忍或大排長龍等不適感。甚至,當有些國家開始討論女性因為經期須購買衛生棉,所造成的長期經濟不平等及某些國家不合理的月經稅,例如英國在2021年1月廢除了針對衛生棉條的高額稅(或稱為「月經稅」),也開始有些廁所會主動提供衛生棉,給可能臨時有需求,或是在經濟上無法負擔的弱勢女性。

當地方政府的候選人開始關注到像是公廁這麼貼近日常生活的議題時,不見得是一件壞事,但要如何讓這些日常生活的實際需求,不只是停留在口水戰,而真正連結到人權面向,思考到每一個不同族群的需求,進而促成改變,這是我們期待在這場選舉中,真正可以看見的美好結果。

※原文由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秘書長邱伊翎投書,刊登於壹蘋新聞網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