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戰爭是給歐洲人權體系的一個教訓

文/ 國際特赦組織歐洲區域辦公室秘書長尼斯.穆茲尼克(Nils Muižnieks)

黑暗壟罩5月9日的莫斯科紅場(Red Square),俄羅斯用兵力與軍事設備隊伍來紀念所謂的「勝利日」。如今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陰霾已遠遠跨越烏克蘭與俄羅斯邊界,入侵不只構成戰爭罪、帶走無數平民性命,俄羅斯無情地打壓人權更對歐洲人權體制形成挑戰,同時也帶來一些重要課題。

3月16日,歐洲議會在烏克蘭入侵事件後決定將俄羅斯除籍,俄羅斯自9月16日起也將不再是《歐洲人權公約》成員國,歐洲人權法院因此將停止審理俄羅斯之後的所有相關案件。這不僅對俄羅斯是件大事,對周邊鄰國也是,因為歐洲人權法院的裁決,對於俄羅斯要重建法律秩序與修復鄰國關係,確實能提供重要的指引方向。

但這不代表歐洲人權法院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一直都很好。

事實上俄羅斯與歐洲人權法院的關係從一開始就舉步維艱。俄羅斯加入歐洲議會不久就發生了第二次車臣戰爭,歐洲人權法院對當局在事件中的諸多罪行作出多項裁決,卻只有少數確實被實施,因為許多內容都指涉維安部隊是來自於當前主要掌權者的麾下。

過去10年來,俄羅斯當局在「傳統價值」的庇護下,愈來愈擁護性別歧視和恐同觀點。因此,歐洲議會在軍隊的育嬰假事宜上,裁決性別刻板印象無法正當化男女差別待遇時,俄羅斯便提出抗議。法院認定不得禁止同志遊行,且將「宣傳同性戀」視為犯罪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更讓俄羅斯惱羞成怒。俄羅斯當局強烈反對履行裁決內容,這很可能鼓勵了其他國家(例如亞塞拜然、匈牙利、土耳其)加以歧視LGBTI族群。

俄羅斯另一項長期越界的舉措是對異議聲浪的政治迫害。其中最敏感的幾個案例,與克里姆林宮針對政治反對派充滿限制——有時甚至致命——的手段有關。只要看一眼法院審理的文件,就會發現名單中有多位著名的反對派人士。

俄羅斯在法院判決上的強硬態度或許成為了其他國家的效仿對象,像是土耳其,當局經常透過拘留批評人士將他們噤聲。近期,土耳其更違抗歐洲議會與歐洲人權法院決議,將公民社會領導人奧斯曼.卡瓦拉(Osman Kavala)送入大牢,處以終身監禁。

另一項等待決議多年的案件,是非政府組織對2012年所謂的「外國代理人法」提出質疑。該法對非政府組織恣意實施限制,指稱非政府組織為間諜和叛徒,從此開啟了俄羅斯公民社會極為艱困的時期。歐洲人權法院最終對案件祭出裁決,其他國家發生類似噤聲非政府組織的案件時,歐洲議會絕不該再繼續無動於衷。

2015年,俄羅斯憲法法院認定歐洲人權法院的判決必須符合俄羅斯憲法才得以實施,當局因此宣稱某些決議「無法實行」。整個體系面臨如此挑戰卻僅受到少數批評,無疑地代表其他國家也有意輕忽歐洲人權體系。

面對如此嚴峻的環境,我們仍必須抱持信念,相信「後普丁」世代正試圖打造一個支持人權的俄羅斯,一個有意重新加入歐洲議會的俄羅斯。這樣的俄羅斯必須處理國內過去與現在的侵害情形,也必須和鄰國締造新的關係。

歐洲人權法院必須確保其立即處理入侵烏克蘭以及牽涉鄰國關係的相關案件。這類案件通常都來自於俄羅斯試圖對所謂「自立門戶」的國家進行控制,包含聶斯特河沿岸(摩爾多瓦共和國)、阿布哈茲以及南奧賽提亞(喬治亞),另外還有克里米亞半島、頓巴斯地區以及烏克蘭其他地方等。

俄羅斯一直以來都是歐洲議會預算的重要來源。目前最重要的是,其他成員國必須起身填補這個財務缺口。歐洲議會也必須用創新思維來支持俄羅斯公民社會繼續前進,確保因人權工作而有即刻入獄風險的人們,能在其他成員國境內獲得保護。

對歐洲議會而言,當前的重大課題是絕不讓公民空間萎縮。將俄羅斯除籍後,歐洲議會應拿出堅定意志,處理政治迫害和其他成員國的異議人士受到鎮壓的問題,例如土耳其與亞塞拜然、匈牙利和波蘭,這些國家噤聲異議人士的行徑在近年愈來愈明目張膽,當局應優先考慮執行攸關公民社會和記者基本自由的判決。

最後,在俄羅斯被除籍後,未來將召開大型峰會以規劃未來的道路。但非常重要的是,在任何峰會舉行之前,各國務必仔細回顧俄羅斯數年來屢屢跨過的紅線,包含近期的侵略行徑。回顧也能幫助辨認其他成員國的越界行為,讓全員能重新回到支持人權的軌道向前邁進。當俄羅斯重新從歷史的黑暗洪流中匍匐上岸,歐洲議會必須做好準備,將其迎回正義與人權的道路。

「俄羅斯的氣焰正在挑戰全人類,」國際特赦組織秘書長阿格妮斯・卡拉馬爾(Agnes Callamard)5月6日結束在烏克蘭的代表團出訪,她向一位基輔的民眾如此說道:「我們要在活在怎樣的世界裡?要讓世界建立在霸凌、威權主義、以逍遙法外的方式殘暴使用武器——這樣的根基之上嗎?」

文章於政客雜誌(Politico)首次發布。


終止侵略,保護烏克蘭平民

現在,烏克蘭的人們正面臨災難性的人權危機。包含兒童在內,人們正因此死亡,數千條生命危在旦夕。現在就採取行動,要求俄羅斯當局停止侵略行為、保護平民。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