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查後遺症的種族歧視:網友的「恐非症」從何而來?

投書/郭婕平
 
新冠疫情(COVID-19)期間,非裔人士在廣州被趕出家門、被迫露宿街頭,甚至有餐廳明確禁止非裔人士進入。事件引起非洲多國少見地譴責中方,引起外交風波。
 
隨著疫情平穩,事件也逐漸降溫。然而,此事卻為長久以來甜蜜的中非關係投下了濃重的陰影:無論中國外交官如何解釋,數不清的影片加上中國社群網路上不斷湧現的歧視言論仍在反覆激起許多人的反感。
 
對在中國接受教育的人來說,「亞非拉兄弟」是一個親切的詞語,義務教育階段,我們就被教導中國如何靠著非洲兄弟的友誼,「被抬進」聯合國,在國際社會獲得一席之地,而中國也在傾力幫助建設非洲。這套話語延續到今日,就是習近平的「中非兄弟情」。為何浸染在這套教育中的許多人,卻有著極為歧視的觀點?但歧視性言論是否代表主流?
 
分析輿論爆發的經過,我們可以看到網路審查不僅在於刪除貼文,還在於什麼樣的言論得以保存、流傳、上熱門搜尋,從而形成輿論,塑造歧視性觀點。
 
 
牆內牆外的兩個世界
 
非裔人士在廣州被粗暴且歧視性對待的影片,在牆外的社群媒體上廣泛流傳——非裔居民被趕出家門流離失所 、在大街上被警察制服,一些商店、酒店、餐廳拒絕非裔人士進入。然而國際特赦組織在中國的網路上搜尋,發現除了少數一兩個影片早期能在社群媒體上流傳之外,其他有關的影片、證詞、媒體報導在中國網路上幾乎無法生存。在一些新聞裡,直接說一些視頻「無法過審」
 
 
而關於此事的熱門討論,牆內牆外亦迥然不同。正當推特上,#ChinaMustExplain (中國必須解釋)成為熱搜;牆內熱門微博《網友爆料:廣州黑人無症狀感染者,每天帶不同女人回家》在各大媒體及網路平台流傳。而牆內最熱門的新聞,則莫過於《中國大使向奈及利亞“鞠躬道歉”?我使館回應:俯身看視頻被誤傳》。文章引用一張中國大使在奈及利亞跟對方官員會面時,俯視看手機的照片,澄清中國大使並不是鞠躬,並強調「影片裡中方防疫人員行為正當,並無不妥」。但這篇文章沒有提到雙方會面的背景:廣州事件在非洲各國引起民憤,奈及利亞官員罕有地召見中方官員,公開批評中方。文章中雖然提及有「奈及利亞公民在中國廣州遭不當對待」影片,但並未說明具體影片內容,而這些影片也無法在中國網路上流傳——是否真的沒有不妥?一般的讀者完全無法判斷。
 
 
不負責任行為與膚色掛鉤,互助行為卻遭審查
 
在微博上搜尋黑人、廣州等關鍵字,搜尋到的內容幾乎全是關於非洲人帶來的社會問題、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影片。甚至連官媒報導外交部對歧視性言論零容忍的微博下,都充滿歧視性言論。
 
媒體亦不時把個別行為和膚色掛鉤。如上文提及的熱門新聞《廣州黑人無症狀感染者,每天帶不同女人回家》,即使情況屬實,報導的手法相當於歐洲媒體在報導醉酒日本遊客跟當地人打架時稱「黃人」打架,充滿種族偏見。
 
其實,在疫情之前就有許多關於廣州非裔族群的媒體報導和討論。其中重點往往放在非法居留者的數量—一個最常見的說法就是廣州有三十萬非洲人,儘管這個說法已經被闢謠,但依然能在不少自媒體上看到。另一重點就是中非混血兒,他們所遭受的惡意,在一個中非混血選秀節目參與者的微博下得到放大
 
有人覺得這是媒體的問題,然而,在嚴苛的審查制度下,在網路上議論一下國家政策,都有可能遭遇帳號被刪除、禁止發言,甚至「請喝茶」,這樣的報導四處流傳,難道這真的僅僅是媒體的責任?
 
這些因浸淫在有毒資訊中而做出歧視言論的中國網友,不是審查唯一的受害者。審查還誤導了那些只能看到這些歧視言論,而覺得中國人都是種族主義者的人。因為他們不會知道在這次事件中,有自發組織的志願者為隔離的非裔人士提供翻譯和購買物資的服務向流落街頭的非裔人士發食品和口罩等。為什麼?因為這些志願者要嘛因為被舉報而被叫停,甚至遭到警察的阻止
 
為了修補與非洲國家的關係,讓大家相信中國人並非都是種族主義者,外交部部長助理陳曉東會見20多個非洲國家駐華使節;廣東省政府發布通知表示堅決反對種族主義、歧視性言論和行為,並要求醫療衛生機構和住宿業者對中國公民和外籍人士要一視同仁;微博也因此處理了多個涉及歧視言論的帳號。然而,只要網路上仍然只能看到充滿歧視和偏見的新聞與評論,只能看到政府的毫無歉意,卻無法看到現實存在的問題,無法看到團結、互助的行動。這樣,種族歧視的音量只會與日俱增,也只會不斷傳到牆外,不斷地傷害被我們稱為「兄弟」的非洲人民。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