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緬甸:直到和平重返的那一天

這群不受歡迎的羅興亞難民筋疲力竭、心理受創甚鉅。他們棲身在孟加拉的難民營,為族人血淚斑斑的歷史寫下又一篇章。國際特赦組織南亞區域辦公室副執行長奧瑪·瓦拉伊赫(Omar Waraich),隨著研究工作團進入科克斯巴札爾(Cox's Bazar),這裡好幾個世紀來的歷史,就是由羅興亞人的苦難所寫成。

 

 

科克斯巴札爾有著世界最長的海濱,這個地名來自於古時候一次難民危機。1784年,緬甸貢榜王朝第六任國王波道帕耶的軍隊包圍了亞拉干王國(位於今日緬甸若開邦)殘存的最後領土。波道帕耶之子兼王儲率軍殺了亞拉干國王,占領這塊土地。之後,亞拉干人被迫逃到現今位於孟加拉東南方尾端的地方。東印度公司派遣考克斯船長,到此地督導難民的安置事宜,此地因此得名。

 

此刻,科克斯巴札爾地區為現今世代最嚴重的人道危機提供了庇護之地。1994年盧安達發生大屠殺以來,還尚未有哪一次事件像這次的難民危機一樣,在那麼短時間內有那麼多人流離失所。從去年8月25日起,有超過62萬羅興亞人從若開邦花費好幾天,有時要好幾個星期的路程,歷盡千辛萬苦來到這裡。身上背負著絕大痛苦和少少家當,羅興亞人徒步走到分隔緬甸和孟加拉的細長納夫河,他們得靠著這裡的船夫大發慈悲才能渡河,但後者從他們的苦難中嗅到發財的機會。

      前一晚搭船離開緬甸的羅興亞難民坐在孟加拉特法夫(Teknaf)的路邊。攝於2017年9月27日。© Andrew Stanbridge/Amnesty International

他們最大的恐懼是他們又會再度淪為下一波暴力鎮壓的受害者。

 

船夫要求他們交出身上帶著的所有現金和珠寶。對此,羅興亞人別無選擇,他們無法返回自己的村落,那裡早就化為一片廢墟。在家鄉發生的各種恐怖--殺戮、強姦、刑求,迫使他們跨越國境尋求避難所。即使是三個月後的現在,一波波羅興亞難民仍持續穿越綠色稻田湧入此地,任何人都看得出他們已耗盡精力。他們的臉孔因痛苦而扭曲,沒穿鞋的腳嚴重腫脹瘀青,眼神滿是痛苦。
 

這場難民危機為人道救援社群帶來極大的負荷,他們已經盡最大努力。在國境邊上,難民會拿到一瓶水和一片高能量餅乾,供他們解渴和恢復精力,他們能夠得到一片有遮蔽的空間,讓他們極度疲累的身體得到休息。需要醫療的人會被分別送到最近的醫療站。有些人受了傷需要治療,也有許多人在跋涉途中染病。根據孟加拉衛生機關統計,羅興亞難民中有30,000名孕婦,其中有非常多人需要看婦產科專科醫生的協助。

羅興亞難民帶著少少的家當,要花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才能從緬甸的若開邦逃到孟加拉。攝於2017年9月28日。© Andrew Stanbridge/Amnesty International

 

這些人也許暫獲人身安全,但他們的苦難並未就此停息。目前收容上萬名羅興亞難民的庫圖巴朗難民營,是在1990年代為因應早年因軍事鎮壓的難民潮所建,現在即使已朝各個方向擴建,仍舊擁擠不堪。原本占地3,000英畝 or 1214公頃的森林現已清除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望無際用防水布和竹枝搭起的搖搖欲墜的帳篷。這裏的天氣也很難熬。令人難耐的高溫,只有在季風雨來臨,或是颳起把房子吹得搖晃不已的強風時,才能稍微緩解。印度洋氣旋好發的季節來臨時,也令人擔心。
 

難民營裡,難民容易成為有心人剝削的目標。犯罪集團和人口販運者是固定不變的威脅。婦女可能會受到性剝削,沒有學校可上的兒童被迫淪為童工,年輕男性是武裝團體吸收的對象。

     羅興亞難民將送到庫圖巴朗難民營的物資挑回家。攝於2017年9月27日。© Andrew Stanbridge/Amnesty International

 

孟加拉政府慷慨收留難民一舉雖受到各界讚揚,但隨著時間過去,他們的耐心似乎即將耗盡。孟加拉朝野一致抱怨,孟加拉沒有那麼多資源來承受這個沈重的負擔。如果,把現在還留在考克斯巴札爾奄奄一息的羅興亞人,和1970年代晚期、90年代早期及過去十年遭緬甸軍隊鎮壓而出逃的人都算進去,現在的孟加拉已經收留了將近100萬名的羅興亞人。

      孟加拉坦卡利難民營的一處食物和物資轉運站。攝於2017年9月28日。© Andrew Stanbridge/Amnesty International

 

孟加拉與緬甸政府於11月時簽署了難民遣返協議,但模稜兩可的協議內容,讓人擔心如此倉促行事會使得羅興亞難民無法獲得安全的保障和應有的尊嚴。

 

我們訪談了幾名難民,他們說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回家,但希望是「和平」重返的那一天。他們最大的恐懼是他們又會再度淪為下一波暴力鎮壓的受害者。他們不想要像那些過去也逃到科克斯巴札爾的祖先那樣,被當成人球踢來踢去,永遠被視為不受歡迎的民族。

 

 瞭解更多  

>>> http://bit.ly/2DiVfx8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