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巴勒斯坦佔領區】以色列軍方必須停止過度使用武力 避免再度發生流血衝突

Getty Images

 

美國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後,引起巴勒斯坦民眾強烈反彈,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隨著事件越演越烈,以巴軍民發生激烈衝突,鎮壓過程中,以色列軍隊以武力回擊抗議群眾。過去兩週,已有四名巴勒斯坦抗議民眾因此身亡、數百人受傷。而在下一波巴勒斯坦佔領區的抗議行動前夕,國際特赦組織公開呼籲以色列政府停止過度使用武力鎮壓抗議群眾。

 

國際特赦組織中東與北非研究暨遊說總監Philip Luther表示:「以色列政府須徹底停止過度使用武力鎮壓抗議群眾。加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幾起抗議行動中,以色列軍隊以真槍實彈還擊民眾的作法,實在令人震驚。況且國際人權法也明文規定,只有在性命受到威脅時才能使用致命武器。在上述的事件中,以色列顯然違反了國際人權法的規定。」

 

Philip Luther表示:「以色列有義務尊重巴勒斯坦人和平抗議的權利。即使爆發衝突,以色列安全部隊也必須使用必要的最低限度武力處理衝突事件,允許和平示威遊行繼續進行。」

 

過去兩週以來,多起示威行動以及接續的衝突事件,造成加薩走廊有三人、約旦河西岸一人死亡,共計四名巴勒斯坦民眾喪命於以色列政府的武力鎮壓。巴勒斯坦衛生部統計,衝突爆發後,已有超過3,000人受傷;而巴勒斯坦囚犯協會(Palestinian Prisoners’ Club)則表示,抗議行動中,超過400人遭以色列政府逮捕。

 

巴勒斯坦示威群眾朝以軍投擲石塊、汽油彈,卻遭以色列軍方以催淚瓦斯、橡膠子彈回擊。不過比較令人擔憂的是,加薩走廊和以色列交界的抗議行動中,以色列軍隊開槍還擊巴勒斯坦的抗議民眾。12月15日,現年29歲的Ibrahim Abu Thuraya遭一名士兵射殺,腦部中彈身亡。事發當下,Ibrahim和年輕的抗議群眾們圍坐在重度軍事區Nahal Oz附近,以色列軍隊則駐守在約15公尺外,兩方人馬中間僅隔著一道流刺鐵絲網。目擊證人指出,Ibrahim當時正揮舞著巴勒斯坦的旗幟,高喊口號,他身上雖帶著彈弓,但並未使用。事實上,2008Ibrahim早在一次以色列空襲巴勒斯坦的攻擊中失去雙腿,從此以輪椅代步。以色列軍方調查結果宣稱,Ibrahim的死,無論是在道德上,或是專業角度上,以軍都沒有犯下任何錯誤。

 

另外兩起巴勒斯坦抗議者遭殺害事件分別發生在12月8日和12月15日,Mahmoud Abdelmajid al-Masri和Yasser Naji Sukkar在加薩走廊遭到殺害。第四名去世的巴勒斯坦抗議者是Mustafa Ibrahim,同樣在12月15日當天於約旦河西岸地區遭到殺害。

 

Philip Luther說道:「巴勒斯坦示威者在加薩向以色列士兵丟擲石塊,此點無可否認。但難以相信的是這樣就會對在堅固建築物保護之下,武裝精良的士兵造成任何立即迫切的危害。」

「以色列當局仍拒絕調查以色列士兵以及警察殺害巴勒斯坦人的案件,以及許多調查程序並未符合國際標準。以色列若仍不逮捕濫用權力的官員,使他們負起責任的話,非法殺害的事件將再度發生,並再度侵犯巴勒斯坦人和平示威免於受傷或死亡恐懼的權利。

 

「若要避免未來示威時發生進一步的流血衝突,以色列當局必須妥善地調查所有恣意或濫用武力事件,以及將那些應該負起責任的嫌犯繩之以法。發生重傷和生命損失時,究責是最重要的。以色列也必須改革調查系統,確保其公正與獨立。若上述無法實踐,將使多年來有罪免責的狀況更加嚴重。」

以色列為了報復巴勒斯坦武裝集團發射火箭的行為,空襲加薩走廊,導致三名巴勒斯坦人、兩名武裝集團成員和一名平民遭到殺害。空襲對準位於加薩走廊北部,一處伊斯蘭抵抗運動(哈瑪斯)在Beit Lahya的軍事建築。另一名巴勒斯坦人於12月15日在al-Bireh約旦河西岸地區遭以色列士兵殺害,該名以色列士兵宣稱被害者企圖用刀刺傷其中一名以色列士兵。

 

背景

 

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近期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決定將美國大使館從特拉維夫(Tel Aviv)遷移至耶路撒冷,造成在巴勒斯坦佔領區和全球廣泛的譴責和抗議。

 

這個決定意味著一個「統一的」耶路撒冷以及間接承認以色列非法併吞東耶路撒冷,漠視以色列的併吞政策,並造成大量巴勒斯坦人的人權受到侵犯。

 

以色列在占領東耶路撒冷的非法併吞於1980年在內國法正式生效。該法律已持續受到國際社會透過多種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加以譴責。

 

超過十年以來,住在加薩的兩百萬居民因以色列的非法封鎖遭受集體懲罰。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間,國際特赦組織紀錄在加薩共21名示威者遭到謀殺,包含一名10歲孩童。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