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府應保護緬甸受困於北方衝突區的平民並管控軍隊

 

作者:Matthew Wells

 

2016年12月4日,當Ngau Masar眼睜睜看著她的丈夫Le Mei Tah騎在他的摩托車上加速駛去,她當時完全不知道她可能再也見不到他了。

 

兩週後,激烈衝突爆發,Ngau Masar一家人必須原本居住的緬北村莊逃往中國。當她們回家時,加入了數千人的行列住在靠近國界的臨時帳篷裡。當地附近的村中士兵們仍無所不在,有時一些房子會遭到空襲摧毀。因為已經沒有任何糧食可以餵家畜,所以Nagau Masar問Le Mei Tah能不能去隔壁村磨點穀物。而這是她最後一次看到丈夫,他成為了當天緬甸軍隊致使失蹤的兩人之一。

 

在緬甸北方,成千上萬的平民陷入流離失所與虐待的循環中,少數民族特別受到影響。這場衝突始於2011年,在該國之外很少得到關注。

 

但這場衝突應該要獲得注意力。2017年5月底,緬甸政府在9個月內主持了第二次的和平會談,也就是21世紀彬龍會談(Panglong Conference)。一直以來投身民主的行動者翁山蘇姬在2015年歷史性選舉後上任,她優先提倡和解和終止該國長久以來的內部武裝衝突。然而,在和談的9個月內,緬甸軍方卻同時在北方展開軍事攻擊,緬甸常常因為戰爭罪和其他侵犯平民人權的行動受到關注。

 

許多嚴重的衝突發生在靠近中國邊境處,在緬甸克欽邦和撣邦北部,緬軍和其他不同的民族的武裝團體已經間歇地處於戰爭狀態幾十年了,這些衝突和更廣泛的緬甸面臨的困境有關,包括政府治理、資源控制、少數族群權益。國際特赦組織在2017年3月至5月間進行了3次研究任務,我們紀錄緬甸軍隊常常無法辨別士兵和平民,並執行法外處決、酷刑和無差別轟炸。

 

Le Mei Tah失蹤前10天,緬甸軍隊在Nam Hkye Ho附近的村莊和一民族武裝組織發生衝突。許多人(其中包括婦女和孩童)在衝突爆發時逃離,但許多男性留下來看守村莊。當軍人抵達時,他們圍捕這些男性。

 

我訪問了兩名證人,他們躲了起來並看著18名男子在被槍口指著之下離開,接著他們聽到槍聲。兩名證人隨後逃往中國,幾週後回來發現靠近村莊的森林裡有幾處淺淺的洞。

 

其中一人告訴我:「我們挖了其中一個洞,一名婦人認出她丈夫的鑰匙圈。另一人認出一只鞋子。看起來屍體已經被燒掉了。」兩名證人說,這些年輕人不是戰士,是農夫。

 

緬甸正在經濟快速的變化,但顯然軍隊並沒有一起改變。在緬甸北部發生的事情和過去數十年來在該國其他地方發生的事情模式一致。去年,少數民族羅興亞的戰士攻擊若開邦的邊境哨站,緬甸安全部隊以「掃蕩行動」回應,封鎖該區域並對平民犯下嚴重的人權侵犯,可能足以構成危害人類罪。

 

類似的罪行已經不令人意外。緬甸軍隊不受獨立監督,在緬甸法律下,軍隊有自己的一套司法程序。士兵幾乎永遠不會受到真正的調查,起訴更是少之又少,更別說是戰爭罪。軍隊仍然掌握政府的核心機關,譬如國防部、邊境管理和內政部。

 

Ngau Masar告訴我她有兩項希望,為她的丈夫討回正義,以及找到他的遺體。Le Mei Tah遭強迫失蹤後幾天,她與一名社區領袖以及其他受害者的妻子一起前往軍方基地,嘗試找他。她相信,從指揮官的反應看來,他們已經知道她的丈夫發生了什麼事情,但不願告訴她。7個月過去了,她還是不知道。

 

雖然軍方犯下大多數我們所記錄的人權侵犯,但他們不是唯一的侵犯者,許多緬北的人將民族武裝團體視為保護者,但這些團體也一樣犯下了嚴重的侵犯,包括綁架和強迫從軍,有時甚至強迫孩童入伍。軍方和一些武裝團體埋下地雷和類似的無差別攻擊武器。光是今年就已經有數十名緬北平民因此遭到殺害或重傷。

 

對翁山蘇姬來說,她已經對緬北和若開邦發生的重大人權侵犯保持著令人痛苦的沉默。她的準民選政府和軍隊一起限制人道救援進入緬北,當地超過98,000人因衝突流離失所,而成千上萬人住在少數武裝團體控制的區域。這項舉措無意義地複雜化情勢,讓已經十分脆弱的人們更加受苦。

 

緬甸政府和軍隊應該要立刻停止這些人道救援進入的限制,允許援助可以自由地在全國境內運送。他們也應該對聯合國近期展開的獨立國際事實調查給予全力協助,以發掘近期在緬甸的侵犯人權情事。目前,緬甸政府已經拒絕掉調查團隊的任務,看起來也不太可能讓他們進入。

 

軍隊改革無法輕易達成,許多緬甸的夥伴向緬甸投注龐大的支持,包括和平會談進程。一些援助者像挪威、歐盟以及日本必須要求緬甸在改善有罪免責文化方面有實際的進步。

和平會談進程若要能有任何一絲成功的希望,尊重人權以及對嚴重違反人權的行為究責必須成為討論的核心。

 

 Matthew Wells是國際特赦組織資深危機應變顧問,亦為新研究報告《所有的平民皆受折磨:緬北的衝突、流離失所與侵犯》的作者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