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NGO被迫登記為「外國代理人」
俄羅斯所謂的「外國代理人法條」於2012年6月通過,同年11月起生效© AP Photo/Sergei Chirikov
國際特赦組織表示,俄羅斯政府因為非政府組織對出兵烏克蘭一事表達意見,而強迫該組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一個形同「間諜」的說法,代表該國將壓制任何軍事行動資訊之決心。
8月28日,俄羅斯司法部依據2012年頒行之法條,將「聖彼得堡戰士之母」(Soldiers' Mothers of St. Petersburg)非政府組織列入「外國代理人」的官方名單。
此決定肇因於該組織領導人Ella Polyakova,公開談論有關俄羅斯士兵與烏克蘭交戰後的死亡人數。
依據該組織的名單,約有100名俄羅斯士兵死在烏克蘭,300餘名受到傷害,該組織要求對此進行調查,然克里姆林宮卻否認俄羅斯出兵烏克蘭,或有任何直接參與的行為,並堅稱此為烏克蘭的內部衝突。
國際特赦組織莫斯科辦公室主任Sergei Nikitin表示:「此決定顯示克里姆林宮決心箝制批評政府的言論,並強力壓制任何關於俄羅斯直接參與烏克蘭內亂的資訊,即使新的證據不斷湧現。這也明確表示,膽敢妄言者,將遭到嚴厲的報復。」
「聖彼得堡戰士之母」將在法庭對此決定提出質疑。
Ella Polyakova堅決表示,非政府組織沒有收受任何外國資金。依據法律規定,「收受外國資金」是被認定為「外國代理人」的必要要件,而「參與政治活動」則是另一項必要要件。依據官方說法,非政府組織的政治活動包括「舉行公開集會」及「形成公眾輿論」。
另一個非政府組織「資訊自由發展研究機構」(the Institu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reedom of Information),也因其獨立性及批判性,於同一天被列在「外國代理人登記名單」上。
俄羅斯所謂的「外國代理人法條」於2012年6月通過,並於同年11月生效。該法於今年年初時有所修改,授權司法部門可將非政府組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而無須取得組織同意,也無須經過漫長的法院聽證會程序。
自該法生效後,數百個俄羅斯非政府組織曾遭官方「突襲檢查」,有些組織因拒絕登記為「外國代理人」,而被課以巨額罰款,部分被迫解散,不到三個月,已有12個獨立的非政府組織被迫登記。
更多影音
- 全球
酷刑工具是如何被警方用來針對示威者?
- 全球
阿姆內斯提青春大舞台 2024高中生人權營
失去眼睛的警察暴力倖存者萊迪述說她的遭遇
- 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