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制徵地拆遷事件增多,民眾不滿加劇

國際特赦組織 新聞稿 20121011

 

158195_china_forced_evictions_pool.jpg

國際特赦組織表示,隨著中國地方當局在與房地產開發商的可疑交易,通過徵地和賣地以償還其巨額債務,中國的暴力強制徵地拆遷事件日益增多。國際特赦組織敦促中國政府對此採取行動。

 

國際特赦組織在長達85頁的報告《堅守家園》中指出強制徵地拆遷這樣一個在中國長期引發不滿的現象,為何在過去兩年顯著增加,而徵地只是為了開發的專案。

 

地方政府從國有銀行獲得巨額貸款,作為刺激經濟的專案費用,他們現在依靠徵地賣地收入來償還債務。強制徵地拆遷造成中國城鄉各地的居民被趕出家園,並導致他們死亡、被毆打、騷擾和監禁。

一些人在極度絕望之下,用自焚這一最後手段來進行極端抗議。

 

儘管如此,中國執政的共產黨繼續提拔那些用一切手段實現經濟成長的地方官員,他們不惜一切代價進行土地開發 ,例如新建公路、工廠或公寓大樓等都被視為取得經濟發展成果的最直接途徑。

 

國際特赦組織資深研究主任尼古拉•達克沃斯(Nicola Duckworth)說:「中國當局必須立即終止所有強制徵地拆遷,他們需要降低那些使地方官員繼續從事此類非法行為的政治誘因、稅項收益和職務晉升機會。」

 

國際特赦組織在研究中詳細調查了40起強制徵地拆遷案例,其中9起因抗議或抵抗而導致被拆遷戶死亡的事件。發生在湖北省武漢市的案例中,70歲的王翠雲在2010年3月3日被一輛挖土機推土活埋,當時總共有30至40名工人組成拆遷隊前來拆除她的住房。

 

開發商用殘酷手段迫使人們離開家園或賣掉他們的土地使用權,而當地官員則繼續容忍開發商騷擾居民或對此視而不見。當局很少根據國際法規定諮詢或通知居民,也沒有提供他們替代住房,居民所得到的任何賠償也遠低於真正的市場價值。

 

居民遭到各方聯合的騷擾,包括切斷供水和暖氣等必要服務。反對土地交易的公務員經常面臨報復。

地方政府和開發商經常雇用黑道,揮舞鋼棍和刀子,粗暴對待居民。國際特赦組織發現,員警幾乎從不調查此類罪行,中國的居住權運動者、律師和學者向我們表示確有其事。

 

一起暴力案例發生在2011年4月18日,數百名男子來到江蘇省的李場村,並襲擊農民,強迫他們離開土地。約有20名婦女從村裡被拖走,並遭毆打。

 

2011年6月15日,在四川省文昌鎮,員警甚至扣押了一名20個月大的嬰兒,他們拒絕將嬰兒還給他的母親,除非她簽署拆遷同意書。抵抗強制徵地拆遷的人經常被關進監獄或勞教所。

 

另外一起案例中,山東省當局因為強制拆遷受害者李紅衛去年5月兩度在一個廣場進行抗議演講,將他處以勞教21個月。

 

2011年5月17日,在江西省河下鎮,一名婦女向當局申訴耕地被徵收佔據的情況後,遭到毆打和強行絕育,與她一起進行申訴的其他居民也遭毆打。國際特赦組織認為此類強行絕育行為已經構成酷刑。

由於中國的法院缺乏獨立性,致使那些試圖挑戰徵地拆遷或爭取補救的人幾乎沒有期待正義的可能,律師也因害怕後果而不願受理這些人的案件。

 

在無法尋求正義的情況下,一些人訴諸暴力,甚至以自焚作為最後手段。

國際特赦組織搜集了41 起發生於2009至2011年關於強制徵地拆遷的自焚案例,而在此前10年中,有被報導的同類案件不到10起。

 

強制徵地拆遷仍是引起中國民眾不滿的最嚴重問題之一。總理溫家寶已承認情況的嚴重性,當局也朝著按照國際法和國際標準來保護人們免遭強制拆遷的方向,逐漸進步。

 

2011年頒佈的新條例首次規定,當局對房屋所有者的補償不得低於房屋的市場價格,並禁止使用暴力。但這些法律和條例仍遠遠低於標準,而且只適用於城市居民。

 

農村社區仍然容易遭受強制徵地拆遷的侵害,特別是那些接近城市的社區。面對快速都市化的腳步,在賠償僅基於土地的農業價值而不是真正市場價值的情況下,給予農民的補償價錢往往低於他們實際生活的地區的價值。

 

新條例的另一重大缺陷是其僅對房屋所有者提供保護,而忽視了租房者的權利。

強制徵地拆遷是指在不提供法律保護或其他保護的情況下,強迫個人、家庭或社區搬出他們的住房或土地,這種做法受到國際法的禁止。

 

國際特赦組織呼籲中國當局立即停止所有強制徵地拆遷,並確保依照國際法落實足夠的保障措施,包括:

 

•執行有效配套措施,以確保全體人民都享有一定程度的房地產使用權保障,並至少足以保護他們免遭強制徵地拆遷和其他威脅與騷擾。

•確保沒有人因強制徵地拆遷而無家可歸,而且應提供所有無力負擔者適當的替代住房。

•確保所有徵地拆遷受害者能夠獲得獨立而公正的審理,並獲得有效的補救措施。

•處罰並起訴那些在徵地拆遷過程中使用暴力者。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