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在自家門外面臨種族清洗 孟加拉如何解決大批湧入的60萬名羅興亞難民?

 
原文刊登於華盛頓郵報
作者:Omar Waraich(國際特赦組織南亞區域副總監)
 
孟加拉,科克斯巴札爾——目前羅興亞難民已暫時脫離險境,但前方還有考驗正等著他們。過去兩個月間,超過60萬名羅興亞難民,從緬甸越越境至孟加拉尋求庇護。而這次的羅興亞難民危機,也是自盧旺達種族大屠殺事件發生後,擴展最迅速的大規模人道危機。先前,因若開邦發生暴力衝突,已有數十萬人逃離至孟加拉,若與前一批人數加總,現在孟加拉境內的羅興亞難民人數已超過100萬人。
 
最初,孟加拉歡迎羅興亞人的到來。在孟加拉邊界,人們對慘遭迫害的少數民族羅興亞人深表同情,這些橫跨邊界的難民在家鄉受到慘絕人寰的對待,不僅遭到虐待、強暴、謀殺、縱火,還有種種侵犯人權的行為,都使他們不得不逃離家園。而孟加拉政府長期以來對羅興亞人一直抱持著矛盾心理,此次難民危機的爆發,也大方接納了羅興亞人。上個月,孟加拉總理Sheikh Hasina至難民營巡視時表示,如果孟加拉能夠餵飽1.6億的人民,那麼他們也能夠餵飽數十萬的羅興亞難民。柯克斯巴札爾縣內的海報上,Sheikh Hasina撫慰著難民孩童,標語上亦譽Sheikh Hasina為「慈悲之母」。
 
然而現在,原本同情心已漸漸消逝,取而代之的是逐漸升溫的緊張情緒。孟加拉人意識到,這場人道危機救援確實提升了孟加拉在國際上的聲望,但是相對的他們也擔心,孟加拉既貧窮又人口稠密,要如何解決龐大的難民問題,也是一大考驗。眼看明年將至的國會大選,這場難民危機可能會遭到有心人士藉著宗教的名義操弄,而替大選蒙上恐懼的陰影,各部會首長們頻頻抱怨孟加拉被迫接下無法承受的重擔。而且目前並沒有任何的跡象顯示,難民將能夠在近期內返回家園,也無任何計畫能夠提供他們長期的需求。
 
就緬甸軍方的角度而言,他們認為計畫已成功實行,終於擺脫了羅興亞人。緬甸軍方剝奪了羅興亞人的公民身分,也拒絕承認羅興亞為緬甸境內的族群,因此長期以來羅興亞人一直受到根深蒂固的歧視。過去兩個月間令人痛心的種種事件,竟與1970年代後期發生的事件如出一轍,當時亦有20萬羅興亞人也因暴力衝突被迫逃離家園,事件的高相似度令人不寒而慄。
 
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孟加拉人能夠深刻體會羅興亞人的困境。1971年,巴基斯坦軍隊曾進行大規模侵犯人權的行動,將數百萬難民驅離至印度,回想當初,仍然記憶猶新。但這不代表孟加拉政府不會企圖強迫難民返回原本的國家。有一名部長說:「我們不會讓這些難民們好過到不想回緬甸。」歷經六個月的時間,難民營內有1萬人死於飢餓。
 
孟加拉政府當局瀰漫著殷切期盼的氛圍,渴望羅興亞難民能夠回到緬甸。孟加拉政府拒絕給予羅興亞人難民身分,導致他們無國籍的窘境。看似微不足道的決議,實際上意義重大,因為這項決議阻礙國際人道救援機構提供任何救助。而當地政府目前的作為,也與國際人道社會的願景背道而馳,只會讓該區持續擴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難民營。
 
Kutupalong難民營主要收留1990年代初期逃出的羅興亞難民,現今此難民營已往四面八方延伸。難民散佈於此,原為3000英畝的林地,已變成超過100萬人民的家。多項新政策的制定,都是為了要勸誘先前抵達的羅興亞難民,離開臨時住所,移往雜草叢生的山丘的難民營。難民營沒有修築道路能夠直接抵達;救援物資必須要由人工運送。
 
當地天氣悶熱得令人難受。只有在雨季或是強風連連時,空氣中的炎熱才稍暫緩解。隨著熱帶氣旋季節的來臨,光是想到難民營的命運,就讓國際人道社會憂心忡忡,更不用說其他淺在的危險,同樣的令人十分擔憂。只要有難民營帳篷失火、或是爆發疾病,都會讓情況一發不可收拾。無國界醫生組織形容難民營的健康狀況就如同「定時炸彈」一樣,十分棘手。然而政府還肆意妄為,想將羅興亞難民移至海邊不適合人居的沙洲小島,而小島還根本不在水平面上。同時,犯罪集團、人蛇組織、武裝團體,以及其他從這場悲慘命運裡嗅到一絲機會的不肖分子,都是不斷對難民造成威脅的因子。
 
我接觸到的每一名難民都說,他們很想回家,但是在和平(shanti)來臨之前,他們沒辦法回去。但就算制止了暴力攻擊的行為,還是不夠。根深蒂固歧視、以及殘忍的種族分離制度,都是造成羅興亞人如此脆弱的原因,而這一切不公平的待遇都必須要消除以及廢止。
 
不能夠再讓羅興亞人活在暴力攻擊的恐懼中,促使他們再次橫跨邊界逃離家園,也不能再讓他們悲慘的命運受到譴責,永久成為不受歡迎的族群。
 
為了消除這些不公平的對待,緬甸軍方得負起責任,孟加拉政府也要幫忙分擔。除非長時間內,世界各國有足夠的決心一同解決這場難民危機,要不然短時間內危機不可能結束,甚至有可能變得更遭。而羅興亞人遭遇到的困境正是一場考驗,考驗著國際社會是否能夠再次確保危機不會再發生,否則也只是空口說白話而已。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