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

歧視侵害了生而為人的核心價值;僅因一個人的身分或信念而侵犯他的權利就是歧視。歧視的存在讓世界永遠承受著不平等。

不論我們的種族、族裔、國籍、階級、種姓、宗教、信仰、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語言、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特徵、年齡、健康或其他狀態,我們都有受到平等對待的權利。然而,我們太常聽到令人心碎的故事,這些故事的主角只因「不同」於握有特權或權力的人,便得承受殘忍對待。

當社會的政策、法律、或待遇出現不合理的差別,造成一個人無法與其他人一樣平等享有人權或其他合法權利時,這樣的情況就是歧視。國際特赦組織以零歧視的原則為根基推動著我們的工作。藉著與全球各地的社群攜手合作,我們挑戰歧視性的法律和規範,以確保人人皆能平等享有權利。

歧視有不同的型式:
  • 直接歧視(direct discrimination)團體之間出現明顯差別,造成部分團體中的個人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完全地行使個人權利。舉例而言,法律規定女性必須提供一定教育程度的證明才能投票,而男性卻不用,這樣的情況就構成以性別差異為理由的直接歧視。
  • 間接歧視(indirect discrimination)雖然法律、政策、或規範的內容以中性(neutral)的表達方法呈現,但是卻造成特定團體處於不對等的劣勢。舉例而言,法律規定每個人都必須提供一定教育程度的證明才能投票,但這樣對於較難取得一定教育程度的團體(如弱勢族群或女性),造成了間接的歧視效果(discriminatory effect)。
  • 交叉歧視(intersectional discrimination)出現多種歧視型式,造成特定團體陷入甚至更嚴重的不利地位。舉例而言,針對女性的歧視常包含和男性做同樣的工作,卻獲得較少工資。針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則經常造成該少數民族的成員和其他人做同樣的工作,卻獲得較少工資。所以當少數民族團體女性獲得的工資少於其他族群女性,也少於同一少數民族團體的男性,那麼她們就面臨了基於生理性別、社會性別、和族裔差異為由的交叉歧視。
有毒言論(toxic rhetoric)與妖魔化

世界許多地方都浮現妖魔化的政治文化。全球各地的政治領袖正藉著國籍、種族、或宗教差異散佈仇恨,將社會和經濟的弊病指向邊緣化族群。他們的言語和作為對支持者的影響非同小可,政治人物的仇恨和歧視言論,很可能煽動大眾對少數族群的敵意和暴力。

這種妖魔化某族群的行為就在緬甸造成了可怕後果;該國的主要穆斯林人口——羅興亞人,已面臨了數十年的迫害,而這樣的迫害惡行在2017年爆發,當局犯下惡劣的種族清洗,迫使70多萬羅興亞人逃到鄰國孟加拉。

歧視生成的原因

所有型式的歧視核心,基本上源於對身分概念和特定群體認同的偏見。這樣的偏見因著別人不同的身分,可能興起分化、仇恨、甚至將他人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在世界許多地方,煽動指責和恐懼的政治文化越來越明顯。而不容異己、仇恨、和歧視正使社會出現更巨大的隔閡。隨著政治人物發表有毒言論,又將社會或經濟問題歸咎於特定群體,這般散佈恐懼的政治文化讓人們越來越分化。

有些政府試圖為了堆高權力和穩固現狀,便公開地以道德、宗教、或意識型態之名正當化歧視行為。歧視可能就存在國家的法律中,甚至違反著國際法。例如,將墮胎定罪等同剝奪了女性和孕婦所需的醫療服務。而特定族群也可能僅因個人身分,例如窮人、原住民、或黑人,就被當局視為更容易犯罪的族群。

主要的歧視型式

種族和族裔歧視

種族歧視幾乎影響了世界每個國家。種族歧視因著個人的膚色、種族、族裔、血統(包含種姓)或出生國家,系統性地否定了個人全面的人權。不受控的種族歧視很可能引起大規模暴行,就如1994年盧安達的種族屠殺,還有較近期在緬甸針對羅興亞人的種族隔離和種族清洗。

在印度,身為賤民的族群就遭到其他具優勢地位的種姓族群針對,人權大範圍受到侵害。這些人權侵害惡行包含輪暴、殺害、破壞住房等,但警方往往對他們帶有歧視眼光,因此很少會認真調查案件。

國際特赦組織也記錄到,歐洲有百萬的羅姆人(Roma)廣泛受到歧視,他們面臨強迫驅離的威脅、警方騷擾,而羅姆孩童在校園遭隔離排擠。

對非國民的歧視,有時稱排外情結(xenophobia)

對非國民的歧視常源於種族歧視或自身的優越感,而政治人物也常為了找人為社會或經濟問題背黑鍋而煽動這樣的歧視。

自2008年起,南非就爆發許多針對來自非洲他國難民、尋求庇護者、和移民的暴力行為,包和殺害、劫掠或燒毀店面和生意場所。在某些情況中,政治人物將外國國民貼上「罪犯」的標籤,並指控他們加重醫療系統的負擔,這樣充滿仇恨的言論也會引燃大眾的暴力行為。

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歧視也變成回應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一貫手段。接收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國家就出現領導人或政治人物藉著大眾的恐懼,承諾制定或直接頒布侵犯人權的不法政策。

舉例而言,2018年匈牙利通過一系列懲罰性的法律,專門鎖定被政府視為支持難民和移民的族群。對於試圖入境匈牙利的難民和尋求庇護者,政府也對他們暴力驅趕、犯下不人道對待和恣意拘留。

但國際特赦組織認為這不是人數造成的危機,而是對團結聲援的危機。造成這些家庭和個人跨越邊境的因素,和政治人物短視近利又不切實際的回應手段,才是真正的問題。

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雙性人(LGBTI族群)的歧視

世界上每個地方,許多人因為所愛的對象、被吸引的對象、和自己的身分而面臨歧視。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雙性人(LGBTI族群)在生活的各層面遭遇著不平等對待,包含像是在教育、工作、住房或取得醫療服務的管道上,此外也可能面臨騷擾和暴力。

部分國家因人們的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懲罰他們,將他們關進監獄,甚至判處死刑。例如,2019年10月,烏干達道德與廉正(Ethics and Integrity)部長就聲明,政府計畫立法將合意的同性間性行為處以死刑。

2019年,國際特赦組織記錄到,南韓存有禁止軍中男性間合意性行為的法律,因此同性戀和跨性別士兵面臨著暴力、騷擾、和普遍受到歧視;而中國的跨性別人士在尋求性別確認療程的管道上,則碰上巨大阻礙。國際特赦組織也為各地的同志驕傲活動倡議,如土耳其、黎巴嫩、烏克蘭等國。

對LGBTI族群來說,自由地生活、和對抗歧視法律以尋求正義很困難,有時甚至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克服了這些,還要面臨著嚴重的污名和刻板印象,無法過著如社會其他人擁有的平等生活、無法獲得別人擁有、但自己沒有的權利和自由。這就是為什麼LGBTI社運人士持續不懈地捍衛自身權利:無論是捍衛不因所愛對象而受歧視的自由、捍衛性別受合法承認的權利、或只是要求保護個人不被攻擊或騷擾的權利。

性別歧視

在許多國家、世界各地,皆存在著否定女性權利的法律、政策、習俗、和理念。

在一些國家,基於法律,女性不能依個人意願選擇穿著(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不能在夜晚工作(馬達加斯加)、或是不能未經丈夫簽名同意就申請貸款(赤道幾內亞)。許多國家的歧視性法律限制女性離婚、擁有財產、身體自主、和不受騷擾的權利。

在這場持續進行的捍衛正義之戰,成千上萬的女性站上街頭爭取人權、要求性別平等。在美國、歐洲、和日本,隨著#MeToo運動的進行,女性行動抗議仇女文化和人權侵犯。在阿根廷、愛爾蘭、波蘭,女性示威要求廢除壓迫的墮胎法案。在沙烏地阿拉伯,女性要求終結駕駛禁令,而在伊朗,女性則要求廢除強制頭巾法。

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都有許多女性站在社會前線主張改變。

然而,即使全球興起女性倡議行動的潮流,許多政府依然公開支持打壓、壓迫女性的政策、法律、和習俗。

全球近40%的育齡婦女,其所居住之國家不是墮胎管道極為嚴格,就是即便法律准許、實際也無法進行墮胎,而總計近2.25億的女性無法取得現代的避孕措施。

國際特赦組織的研究證實,雖然社群媒體平台讓人們能藉由討論、網路串連、互相分享來表達自我,但是公司企業和政府卻無法保護用戶在網路上免於侵犯,造成許多人,特別是女性,被迫自我審查或紛紛離開社群平台。

不過,在全球部分地方,社群媒體也扮演了女性倡議中推波助瀾的角色,讓女性能藉這些平台呼籲工作平等,尤其是縮小性別間的薪資差距;據近期統計,全球男女薪資相差約23%。世界各地女性獲得的工資平均少於男性,不僅如此,在非正式、不安全、和非技術性的工作之中,女性更容易淪為免費勞工。而這樣的現象多源自於社會規範普遍輕視女性地位和其付出的努力。

性別暴力也嚴重影響著女性,但政治人物多選擇忽視這樣的人權危機。

研究案例:圍繞月經的禁忌

「每個月的那幾天」、「大姨媽」、「紅浪來襲」("crimson wave")…。在這些委婉說法之外,世界許多地方存在著更深遠的污名現象。有些倡議人士只是想改變人們對於女性經期的態度,卻因此遭到逮捕或訊問。

攝影:Anup Subedi
攝影:Anup Subedi

來自尼泊爾的莎米夏(Samikshya Koirala)在11歲時來了初經。當時她不僅被趕出家裡5天,也被禁止和男性家人接觸長達11天、不得進廚房長達19天。

現在她是國際特赦組織學生團體的一員,她和成員一起反轉人們面對經期的負面態度。

莎米夏說道:「我們在偏鄉地區拍影片、舉辦會議、打造社區計畫來教導男孩女孩。當聽到孩子們敞開心扉談論這些議題,我們感到很驕傲。我們需要改變尼泊爾大眾對經期的迷信心態,我想我們目前的努力還不錯。」

種姓階級的歧視

基於職業和血統的歧視(也稱為種性歧視)普遍存在於亞洲和非洲,影響連同散居各地的人在內、超過2.6億的人口。這些地區的人因出生身分多被社會排除在外、經濟權利被剝奪,且其身心易遭受他人侵犯。基於職業和血統的歧視在社會上根深蒂固,幾乎每天都看得見這種歧視,包含個人對文化和習俗的看法、社會和經濟結構、教育和就業、以及取得社會服務、機會、資源、和市場的管道等。種姓歧視經世代承襲,有時甚至已內化、深植於人們的思維裡,即使有些國家透過法律或積極行動來扭轉歧視,這種現象也難以消除。國際特赦組織致力於串聯夥伴來支持這些因職業和血統而受歧視的社群,我們為他們的權利倡議。

身心障礙歧視

全世界每十人裡就有一人有身心障礙。但是在多數社會環境下,身心障礙者被迫對抗汙名、面臨排擠、且常被視為憐憫或恐懼的對象。

全球約有80%的身心障礙人口居住於發展中國家。而大多數的身心障礙者——也就是82%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女性身心障礙者在身體和性方面受到侵害的機率是一般女性的2-3倍。

在哈薩克,現行的法律將國內數千的身心障礙人口視為「無能力」,且需要監護人照管。這樣的制度造成身心障礙者無法行使個人權利,也無法申請法庭審議這項法令。

國際特赦組織也記錄到,索馬利亞的身心障礙者常面臨強迫婚姻、性侵害、以及強迫驅離等嚴重人權侵害情形。

研究案例:吉爾吉斯的倡議者捍衛身心障礙友善環境

在吉爾吉斯,身心障礙者常被視為「沒用的人」或「有病的人」,但格薩爾.達西諾瓦(Gulzar Duishenov)沒有放棄捍衛她的尊嚴。

來自吉爾吉斯的女性格薩爾.達西諾瓦在一場交通意外中失去了雙腿。她現在靠著輪椅行動,但每天都得面臨社會對身心障礙者的歧視。其中一項歧視就是環境設施的不友善,無論是前往看醫生,或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都面臨重重障礙。

不過格薩爾致力於推翻歧視。她視捍衛身心障礙者的尊嚴為人生使命。環境的不友善沒有打倒格薩爾,反而給予她力量,讓她決心為自己和他人爭取一個更好的未來。

他們不讓我們說話,但我們還是說了出來,我依然為我們發聲。

因為有像格薩爾這樣的倡議人士,他們多年的行動終於讓總統熱恩別科夫(Sooronbay Jeenbekov)在2019年3月簽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使國內近18萬的身心障礙者在社會和經濟上獲得正視。

格薩爾表示:「身心障礙者和老年人若過得好,整個社會就過得好。我也想大聲清楚地宣告,若要為身心障礙者做些什麼,就應該讓我們一起加入。」

 

解決方法:國際特赦組織的呼籲是什麼?

國際特赦組織呼籲政府:

  • 廢除歧視性法律,釋放所有因歧視性法律入獄的人
  • 無論身分,保護人人免於暴力
  • 訂定適宜的法律和政策,顧及社會不同層面的每個人
  • 採取行動根除歧視,對抗造成歧視的刻板印象和態度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