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會議將決定《武器貿易條約》的影響力

 

國際特赦組織今天表示,全球《武器貿易條約》本週將在墨西哥面對首次重大考驗。該條約旨在監管目前不受規範的國際武器轉讓,這些武器貿易往往助長戰爭罪行與重大人權侵犯案件。

 

《武器貿易條約》第一場協約國會議將在8月24-27日於墨西哥坎昆舉行,眾多與會國家中,包含自2013年條約通過以來,未曾簽署或批准的國家。國際特赦組織也將參與該會議,國際特赦組織已經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共同倡議超過20年、支持建立《武器貿易條約》。

 

 

「坎昆會議標誌著《武器貿易條約》第一次重大考驗。各國若能堅守該條約拯救人命的目標,將有機會締造歷史。」

────國際特赦組織軍事、安全與警察部門的負責人Marek Marczynski

 

 

「我們會確保談判不會在官僚體系下受到阻礙,或是忽略《武器貿易條約》的基本原則:以有效和透明的管制終止不負責任的傳統武器貿易所造成的痛苦。」

 

 

國際特赦組織極力要求的三大領域為:

  • 《武器貿易條約》全面透明化,包含武器進出口規模和範圍的完整國家報告。
  • 確保非政府組織能實際參與所有條約會議和程序。
  • 建立確保各國履行條約義務的機制:防止武器轉讓給任何可能使用它們違反國際法的主體,包括構成戰爭罪和其他嚴重人權侵害。

 

由於至今武器的全球貿易一直處於保密狀態,透明度是《武器貿易條約》的主要目標之一。也能藉由透明度看出各國是否履行條約,並有助於評估條約如何實行的一個關鍵方法。

 

墨西哥會議的籌備會議中討論的重點在於公民社會團體的參與,以及各國應該通報與公開多少武器進出口的資訊。

 

一些國家正試圖限制公民團體的參與:加強限制公民團體參加未來《武器貿易條約》會議的程度,並增加閉門會議與秘密決議的次數。

 

國際特赦組織也警告,很多國家試圖減少《武器貿易條約》需要報告的內容。這意味著國家可能只需要會報每年轉讓的武器金額,而不提供關鍵的細節:包括貨物大小、項目數量和每一類小武器和輕武器的總計。

 

關於武器流向與用處的細節會被視為機密,但這卻是防止武器流入非法市場和未經授權的最終使用者的關鍵信息。

 

Marek Marczynski說:

「拒絕公民社會參與一些最重要的討論,並且不公開武器進出口年度報告,將意味著「一切照舊」,武器轉讓仍將秘密進行,完全破壞《武器貿易條約》的目的。我們絕不容許這發生。」

 

「許多目標已經實現─公民社會與各國一同贏得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武器轉讓全球規範。我們期待在條約施行階段持續扮演建設性的角色。各國必須遵守全面透明的通報規定,提供全球武器貿易的全貌。」

 

背景


自90年代初期,國際特赦組織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倡議制定健全、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武器轉讓全球規範,阻止傳統武器與軍火流向助長暴行和侵犯人權的行為。全世界有超過一百萬人參加了這項倡議活動。

 

201342日,聯合國大會以155同意票通過《武器貿易條約》。並在20141224日生效,對全部締約國都具有拘束力。

 

前十大武器出口國中的五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與英國,已在全球72個已經批准條約的國家之列。美國身為全球最大的武器製造與出口國,是58個已簽署但未批准的國家之一。其他武器製造大國:中國、加拿大與俄羅斯仍抵制簽署或批准該條約。
 
《武器貿易條約》包括一些健全的規範,當已知武器將被用於種族滅絕、違反人道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或戰爭罪時,武器將禁止流入該國家。已經通過《武器貿易條約》的國家必須進行客觀的評估,以避免任何武器出口將被用於嚴重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國際人道主義法的風險。
 
國際武器轉讓都為保密狀態,估計全球武器貿易的價值每年接近一千億美金。
 
國際特赦組織仍持續揭發與紀錄造成或協助重大人權侵害的武器轉讓。
 
這包括主要在下列各地製造的武器和彈藥:俄羅斯聯邦/前蘇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中國,轉移到蘇丹,這些武器彈藥隨後用在南科爾多凡州、達佛以及鄰國蘇丹南部。在南科爾多凡州,國際特赦組織最近紀錄了一連串在平民區的無差別襲擊,包括對醫院與學校,其規模與性質足以構成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
 
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猖獗的武器擴散可能已導致武器轉入伊斯蘭國和其他武裝團體。這些武器被用來助長大規模處決、強迫失踪、性侵和酷刑,和其他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武器和彈藥的傳播,主要是70年代和80年代蘇聯/華沙條約時期的小武器和輕武器、裝甲車和火砲,對平民造成數不盡的苦難,製造了大量境內流民和難民,妨礙人們取得人道主義援助並加劇了性別暴力。


已經簽署與批准《武器貿易條約》的國家清單,請見:

http://www.un.org/disarmament/ATT/ 
 

因為你 我們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鼓舞人們 挺身關切不義 驅動人性 心存同情同理 攜手人群 讓世界更親近 致力人權 全球普世共享